《學變》第八(3 / 3)

(51)此輩,指主張人性忮悍的法家人物。

(52)《興性論》,一篇。杜恕除官趙郡,在章武所作。《魏誌·杜恕傳》稱“蓋興於為己也。”

(53)《體論》,八篇。與《興性論》同時而作。“以為人倫之大綱,莫重於君臣;立身之基本,莫大於言行;安上理民,莫精於政法;勝殘去殺,莫善於用兵。夫禮也者,萬物之體也,萬物皆得其體,無有不善,故謂之《體論》。”(《魏誌·杜恕傳》引《杜氏新書》)

(54)父憂,居父喪。

(55)名法,名分和法治。《尹文子·審道下》:“政者,名法是也,以名法治國,萬物所不能亂。”

(56)鍾、陳,即鍾繇、陳群。

(57)操下,操執臣下。《史記·酷吏列傳》“為人上,操下如束濕薪。”

(58)文、明以降,指自魏文帝曹丕和魏明帝曹睿以來。

(59)檢括,亦作“檢栝”。條教約束。

(60)簡小節,不拘小節。相上,相尚。上,通“尚”。

(61)陽狂遠人,假裝癡狂,遠離人群。陽狂,亦作佯狂。

嵇康、阮籍之倫(62),極於非堯、舜,薄湯、武,載其厭世(63),至導引求神仙(64),而皆崇法老莊,玄言自此作矣(65)。魏晉間言神仙者,皆出於厭世觀念,故多藉老莊抒其憤激。獨葛洪篤信丹藥(66),而深疾老莊,惡放棄禮法者如仇讎。觀《抱樸》外篇《疾謬》《、詰鮑》(67),其大旨在是矣。蓋吳士未遭禪讓(68),無所忿恚,故論多守文。及其惑於仙道,根諸天性,亦視憤世長往者為甚也。

(62)嵇康(223~262年),三國魏玄學家、文學家。“竹林七賢”之一。字叔夜,祖籍會稽(今浙江紹興)。官至中散大夫,也稱嵇中散。好《老》《、莊》。與阮籍齊名。因不滿司馬氏集團執政,為司馬昭所殺。阮籍(210~263年),三國魏玄學家、文學家。“竹林七賢”之一。字嗣宗,陳留尉氏(今屬河南尉氏)人。因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縱酒談玄,蔑視禮法。不滿司馬氏集團,但態度謹慎,因而得以免於禍患。

(63)載,行。《小爾雅·廣言》“載,行也。”

(64)導引,也作“道引”。古醫家的一種養生術。“道氣令和,引體令柔”的意思。《莊子·刻意》“吹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也。”

(65)玄言,指魏晉時期以《周易》《、老子》《、莊子》為內容,崇尚虛無,空談名理的言論。

(66)葛洪(284~364年),東晉道士。字雅川,號抱樸子,丹陽句容(今屬江蘇)人。三國方士葛玄的重孫。少好神仙導引之術,從葛玄的弟子鄭隱學道。鹹和初,聞交趾出丹砂,求為勾漏令。攜子侄經廣州,止於羅浮山煉丹,在山積年而卒。

(67)《抱樸》,又稱《抱樸子》。葛洪自號抱樸子,因以名其書。分內外篇。內篇二十卷,論“神仙方藥”;外篇五十卷,論“人間得失,世事臧否”,反映了作者內神仙外儒術的思想。

(68)禪讓,指司馬氏取代曹魏的爭權鬥爭。

凡此五變,各從其世。雲起海水,一東一西,一南一北,觸高岡,象林木而化。初世雄逸,化成於草昧,而最下矣(69)。

(69)雄逸,雄偉、奇逸。草昧,原始未開化的狀態。《易·屯》:“天造草昧。”孔穎達疏“草謂草創,昧謂冥昧。言天造萬物,萬物於草創之始,如在冥昧之中。”以上三句意為,開始時雄壯飄逸,經過演化,就變成草昧狀態,這是最下等的。

然著書莫易以雜說援比諸家。故季漢而降,其流不絕。漢時周生烈已為《要論》(70)。其後蔣濟作《萬機論》(71),譙周作《法訓》(72),顧譚作《新語》(73),陸景作《典語》(74),杜夷作《幽求新書》(75),楊泉作《物理論》(76),秦菁、唐謗之徒(77),皆有論著,或稱雜家,或緣儒老。上者稍見行事興壞,其次乃以華言相耀。惟荀悅、徐為愈(78)。《申鑒》溫溫,懷寶自珍。《中論》樸質理達矣。殷基曰(79):“質勝文,石建(80);文勝質,蔡邕(81);文質彬彬,徐庶幾也(82)。”

(70)周生烈,三國魏經學家。字文逸,本姓唐,敦煌(郡治今甘肅敦煌縣西)人。曆官郎中。注經傳,頗傳於世。何晏《論語集解》有他所作的義例。著有《周生烈子》十三卷,已佚。現存本為清張澍從《太平禦覽》中輯出。《要論》,即《周生烈子》。

(71)蔣濟,三國魏大臣。字子通,平阿(今安徽懷遠縣西北)人。曾任護軍將軍、太尉等職。《萬機論》《隋書·經籍誌》著錄八卷,今佚。《全三國文》及《玉函山房輯佚書》有輯錄。

(72)譙周(201~270年),三國蜀大臣。字允南,巴蜀西充(今四川閬中西南)人。通經學,善書劄。諸葛亮領益州牧,任為勸學從事。後勸蜀主劉禪降魏,受魏封為陽城亭侯。著有《法訓》、《五經論》、《古史考》等。

(73)顧譚,三國吳大臣。字子默,吳郡(今江蘇蘇州)人。曾任太常。《新語》《隋書·經籍誌》作《顧子新語》,列入儒家。

(74)陸景,三國吳大臣。字士仁,吳郡(今江蘇蘇州)人。曾任中夏督。《典語》《隋書·經籍誌》列入儒家,今存殘篇。

(75)杜夷,西晉時學者。字行齊,廬江癐(qián潛)(今安徽霍山縣東北)人。《幽求新書》,又稱《幽求子》《隋書·經籍誌》列入道家。

(76)楊泉,魏晉之際哲學家、無神論者。字德淵,梁國(治今河南商丘南)人。一生隱居著書,終身不仕。對天文、地理、曆法、醫學等均有研究。著有《物理論》《、太玄注》等,均佚。清孫星衍《平津館叢書》輯有《物理論》一卷。

(77)秦菁,三國時吳人。著有《秦子》,《隋書·經籍誌》列入雜家。唐謗,三國時吳人,著有《唐子》《隋書·經籍誌》列入道家。

(78)荀悅(148~209年),東漢末年思想家、史學家。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與從弟荀彧、名士孔融俱侍講宮中。著有《申鑒》五篇,主張“法”“教”並舉。另以編年體改寫《漢書》,撰成《漢紀》三十卷。徐(171~218年),漢魏之際思想家、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偉長,北海郡(治今山東濰坊西南)人。主張“凡學者,大義為先,物名為後。大義舉,而物名從之”。(《中論·治學》)對魏晉重義理、鄙章句的治學方法有較大影響,著有《中論》二十餘篇,現存本為上下兩卷,二十篇。

(79)殷基,當為“殷興”。晉大臣。曾任尚書左丞。著有《通語》。以下六句引自《意林》卷四。

(80)質勝文《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粗野)。”石建,西漢溫(今河南溫縣西)人。任郎中令,以謹慎守法著名。

(81)文勝質《論語·雍也》“文勝質則史(虛浮)。”蔡邕(132~192年),東漢文學家、書法家、經學家。字伯喈,陳留圉(今河南杞縣南)人。靈帝時拜郎中,與楊賜等奏定《六經》文字,立碑太學門外。好辭章,精音律,又工書畫。著有《獨斷》等。

(82)文質彬彬《論語·雍也》:“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鄭注:“彬彬,雜半貌也。”庶幾,接近,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