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世間生活,不論工作、家庭、朋友,多多少少都會有壓力、誤會、難解之處。這時候精神力量便顯得格外重要,而信仰就是內心最好的補給品。正確的信仰不但有利身心發展,並能開發正確觀念。
信仰是毫不質疑的信念;信仰是充分的信賴和信心;信仰是把握此時此刻的多彩多姿的生活。在大自然中處處可以發現信仰,我們每個人的心靈之中也都有信仰的存在。
文獻顯示,根據近10年來科學家對人腦功能所作的研究,發現信仰與科學是相輔相成的。雖然我們對頭腦和中樞神經係統的機能所知有限,我們卻已知道心靈與肉體之間牢不可分的關係。心靈中的一個意念,必然會引發肉體上的一個反應,心靈所至,肉體隨之。
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是為有形的東西而活著,而是為基本的信仰準則而活著。以信仰為生活的基本動機有利於心靈的健康,而且信仰可以貫徹到生活的每一方麵。
生活和生命中的許多困擾,其實都源於我們對生活信仰的不堅定。信仰本身也許不是解決一切困擾和衝突的萬靈藥,但它卻可以平息生活中的抱怨和怒火,使我們的心靈不再浮躁、喧囂,而複歸於平靜和雍容。
信仰是保持心理平衡和維護心理健康的最好方式。在曆史上,信仰一直是治愈身心創傷的良藥。
身心醫學先驅赫伯物·本森指出,全心全意投入信仰活動的人不會有太大的煙癮和酒癮,其生活方式往往更為健康。他還指出,長期以來,人們在信仰活動中獲得輕鬆、平安和喜悅感,可能是因為信仰團體裏的人有“相同的世界觀,歸屬感強,大多婚姻穩定,能在頻繁的信仰活動中進入平靜和安寧的狀態”。
祈禱和默念確實能在生理上產生實實在在的效果。當你反複祈禱、排除雜念的幹擾時,就會引起放鬆反應,從而誘發一係列生理的反應:新陳代謝、心率和呼吸頻率減少、腦電波明顯縮短。這些變化與壓力引起的變化完全兩樣。它可以治療許多疾病,例如高血壓、不同形式的慢性痛症、失眠症、不育症、經前綜合征、焦慮以及輕、中度抑鬱症等。很顯然,祈禱和默念都具有治療效果,有信仰和信仰堅定可以使健康更佳。
信仰也有助於排遣寂寞。一則是信仰本身讓人的精神有所寄托,二則是信仰讓人有個固定的社交群體,彼此之間能心靈溝通。
由於人們對信仰的興趣與日俱增,對這一領域的開發研究也相應地多起來。大多數信仰和個人信條都是基於對某種力量、生命的推動或能力的體驗,不論給它起個什麼名字。從健康的觀點來看,區別都不太大。不管它叫什麼,其結果都是一樣的:有信仰的人往往健康問題要少許多。
信仰是一種可以創造、可以重複、也可以實行的心靈狀態。對於我們每個人而言,心中的神靈就是自己的勇氣、信心和毅力。信仰不假外求,你自己原本就有,你隻需認清這份信仰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