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三大名寺(3 / 3)

法海寺壁畫稱得上是中國壁畫史上的傑作。去不了荒漠敦煌的北京人,到法海寺一覽壁畫一飽眼福,也能算是解饞了吧。更何況這裏地處翠微山南麓,自然風景宜人。站在山門前,頓覺枕在峰巒環抱,樹木蔥蘢之間,已經是仙界了。

大覺寺

位於北京西北郊陽台山麓的大覺寺,是目前京城遺存不多的遼代古寺。契丹人有尊日東向的習俗,“四樓門屋皆東向”。因此,大覺寺在建築布局上,就不似一般的漢家寺院坐北朝南的傳統,而是坐西朝東。寺後有一道清冽的流泉,大覺寺故又叫“清水院”,時為“幽都之勝概”。

寺院所處風水之地,背依山峰,層巒疊嶂,鬱鬱蔥蔥,寺前沃野平疇,景界開闊。兩廂又有環水流泉,真是風景這邊獨好。寺院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無量壽佛殿、大悲壇等,從山腳到山腰,均依天然地勢由東向西排列,南北兩側各有幾組封閉式的跨院。整個寺院的建築造型,仍按漢式“伽藍七堂”的傳統格局,既闊且遠,錯落有致,氣勢宏偉。進山門為第一進院落,南北兩側對稱分布有碑亭和鍾鼓樓。中央有一長方水池,名功德池。池的南北兩端正中,各有一遼代石刻水獸,龍口流水,注入池中。正麵是彌勒殿,明間簷下原有木製匾額,上書“圓證妙果”為乾隆禦筆。殿中彌勒早已不知去向,隻剩四大天王齊撐門麵,所以這裏又叫天王殿。

天王殿後便是全寺的中心大雄寶殿。殿內正中石砌的須彌座上,供奉有木質漆金三世佛,中間為佛祖釋迦牟尼,兩邊為藥師佛和阿彌陀佛,並稱“橫三世佛”。佛像背後帶有背光。大殿兩側牆壁前有二十諸天立像,比真人稍大,造型極其精美。殿內還懸掛著兩塊匾額:“妙悟三乘”和“法鏡長圓”,字體娟秀,均出自慈禧太後手筆。三世佛後麵是三座漆金佛像,中間是觀世音,兩邊是文殊和普賢菩薩。

第三進院落以無量壽殿為主體,大殿坐落在高大台基之上,前麵帶月台,周圍繞以漢白玉石欄。大殿簷上懸掛乾隆禦筆“動靜等觀”的雕有龍紋的巨匾。殿內供奉一佛二菩薩,泥質漆金,身後有背光,花紋精美,雕工細膩。佛像是一組大型懸塑海島觀音。觀音手持柳枝水瓶,袒胸端坐於普陀洛迦山的山海之間,麵目端莊,一副超然脫俗的慈悲神態。輕盈寬大的衣衫,在海風的吹拂下,顯得十分飄逸。右邊塑的善財童子,雙手合十,凝眸仰視,虔誠而又帶幾分孩稚氣。在觀音像的右上方,還有韋馱護法神像。

這是一組漢化寺院中雕刻極精美的懸塑,人物形象生動,色彩絢麗,栩栩如生。祥雲繚繞,怪石嶙峋,海水浪湧,魚鱉穿梭,好一幅氣韻生動、形神兼備的立體山水人物畫,不失為我國古代雕塑藝術的精品。

穿過無量壽佛殿,拾階而上,迎麵的雙層建築,是大悲壇,因是寺院藏經的地方,又名藏經樓。上層簷下有清醇親王手書“最上法門”一匾。

繞過藏經樓,是別有洞天的一處清府幽境,正聳立的一座玲瓏秀逸的舍利塔,形與北海白塔相似,塔建於八角形須彌座之上,中部是圓形塔肚,上部是細長的相輪,頂上飾有寶蓋。塔旁的鬆柏各舒傘蓋,將塔身遮陰環翠,形成鬆柏抱護佛塔景觀。

塔的後麵是大覺寺中軸線的最後--龍王堂。堂前是一漢白玉石砌水池,泉水自池壁的龍首吐出,彙成碧泉,是為“靈泉”。古人信此水乃龍王所賜,故要建廟膜拜。

中軸線南側的“憩雲軒”和“四宜堂”已非寺廟建築,而是古典園林建製,兩者都是雍親王在康熙末年重修大覺寺時添建。雍正皇帝的齋號即“四宜堂”。現“四宜堂”院內的玉蘭花已是名噪京華,其姿、色、香均為北京玉蘭之最。每逢初春,去大覺寺賞玉蘭已成為北京人的一大雅興。而且,寺院周圍的山坡上遍植杏樹,陽春三月,杏花盛開,遠遠望去,一番幽山杏花出古寺的境界。

去大覺寺的最佳時令乃在當春。自然,這裏的自然環境,又使它成了清幽的避暑勝境。到大覺寺頂多兩人,最好獨自前往,切忌成群結隊。因為大覺寺的滋味在品,在覺,而“品覺”又是合二為一的一個整體。殿內高數十丈獨木成林的千年銀杏可品,“世外滄桑關如幻,開山大定論依稀”,真是名園易得,古樹難求;寺內清冽的靈泉可品,“清泉繞砌琴三疊,翠筱含風管六鳴”。玉蘭得品,這裏的玉蘭花朵碩大,潔白如雪,盛開時滿樹銀葩,晶瑩亮麗。大覺寺內外可“品”可“覺”的地方太多了,待有佛心佛性的人去細細品覺。

(原載台灣《普門》199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