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繩,中國最經典的兒童遊戲之一。其曆史悠久,已逾千年,唐稱“透索”、宋稱“跳索”、明稱“白索”、清稱“繩飛”,民國以後才稱“跳繩”。唐李百藥《北齊書》載:遊童戲者好以兩手持繩,拂地而卻上跳,且唱曰“高末”(《北齊書·卷八·帝紀第八》,中華書局,1972年11月)。另,清彭蘊章撰《鬆風閣詩抄》中有句雲“白光如輪舞索童,一童舞索一童唱,一童跳入光輪中”(清同治年間刻本)。
和打珠子、跳皮筋不同,跳繩沒有性別之分,男孩女孩都喜歡玩,有時還一起玩。
跳繩有許多花樣。同步雙腳跳,是最常見的,還有單腿輪換跳躍,顯得活潑一些。彈簧跳,雙腳並攏,每次落地隻能用前腳掌站立,像富有彈性一樣。雙跳,跳起一次時,要讓繩子從腳下過兩次,跳一兩個可能不難,要一直這樣跳下去,可能會叫人手忙腳亂。還有腳尖和腳跟輪換落地,讓繩子通過,粗看好像不曾跳起一樣。“花跳”,甩繩時,雙手交叉,左右交換,有難度,搞不好會打絞,但很好看。還有原地跳,跑跳、向前跳、退後跳、障礙跳、轉圈跳等。
跳繩分單跳、雙跳、混跳等。
單人跳,一般以計數為主,即一次能連跳多少個不失誤,或者在規定時間比如一分鍾內,能跳多少。
雙人跳,也比較普遍。甲為主跳,乙可跳進一起跳,亦可跳進跳出。出入形式有麵進,即麵對麵地跳進;有背進,即背對主跳鑽進;從前進,即從前麵跳進;從後進,從主跳的背後鑽進。腳法和單跳相同,可以跳出很多花樣,甚至可以出現兩人三足跳。
雙人跳,最重要的是配合一定要默契,當然,水平也要基本相當,一強一弱,一生一熟,是無法取得好成績的。
雙人跳常用的童謠:
(甲)我是一個將軍,誰來跟我當衛兵?(乙)我來跟你當衛兵。(甲)你是誰?(乙)我是一個小姑娘,(甲)請你跟我滾回去[1]!
由羅時漢提供。乙根據謠詞內容跳進跳出,如果是個男生,則回答“我是一個小學生”。
跳繩總體而言,是個集體項目,混跳即多人跳,是最常見的形式,人數不限,兩人甩繩,其餘人依次跳進跳出,若有人動作不成功,便罰其下場甩繩,其餘人則從頭再來。
混跳的童謠很多,甩繩的,跳繩的,大家一起唱,過一人,唱一句,愉悅歡快。一般十句為一輪,也可反複念唱,直到有人出錯。唱得最多的是這一首:
一麻子跑,二麻子攆,三麻子撿到三分錢,四麻子買,五麻子吃,六麻子欠得涎直滴,七麻子撿了個手榴彈,炸得八麻子團團轉,九麻子回去告法官,十麻子回去挨扁擔。
欠,qiàn,方言,心有所欲;想念。武漢話“欠”,表意很豐富,既可指對食物的渴望,如欠吃欠喝,也可指對人物、事物的思念,如欠某個人,欠到哪裏去玩,甚至還可以將“欠”字強加給對方,如“欠死你”。涎,音xián,唾沫,口水,也有讀作“cán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