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丫頭丫和花子花(2 / 2)

自己的小名不好聽還不說,還經常被別人放在口裏唱來唱去,豈不令人惱火?恰恰相反,按老民俗說法,賤名稀爛,不好聽,但越叫越吉利,編成歌唱那就更有福氣了。武漢之所以有許多小名謠流傳,與這種民俗心態很有關係。小名謠經常用於孩子們的遊戲,不僅具有娛樂性,還具有趨吉避凶的祈福性。

關於“貨”的小名謠就更多了,其特點是“一貨多用”,比如“醜貨”亦可換成其他的“X貨”。

醜貨:醜貨醜貨,扁擔搖窩;挑到堤上,碰到姨娘,姨娘打個屁,叫他回去;回去躂一跤,頭上躂個包。

選自《蔡甸民間歌謠集成》175頁,陳進軍搜集。

姨娘:所指有多種。指姨太太,一妻多妾製的產物;指姨媽,即母親的姊妹;還有指女傭工的。另,武漢人把女性化的男人也戲稱為“姨娘”,娘,liang,輕聲,現在叫“偽娘”。

尿貨:尿貨愛看戲,搭船走江西;江西翻了船,坐車到湖南;湖南失了火,尿貨往夜壺裏躲;夜壺一歪,尿貨跑上街;街上打銃,尿貨鑽地洞;洞裏放鞭,尿貨上天;天上打雷,捉倒個尿貨捶幾捶。

尿,sēi。夜壺,便壺,一般指男用尿壺,因多在夜間使用,故名,古代叫“虎子”。打銃:即放銃。銃,也叫火銃,一種舊式火器,由木把、引孔、火藥洞和扳機等組成,可用於打獵,也可用於紅白喜事以及重大場麵等,既顯熱鬧、氣派,也有驅邪壓魔的祈望。打麻將,出牌致人“和牌”,武漢人也稱之為“放銃”。

還有“貓子、狗子”等:

貓子貓,割藜蒿;藜蒿嫩,不會認;藜蒿香,不會嚐;藜蒿少,找不倒刀;藜蒿多,過不了河。正月二月割不倒,三月四月點火燒。

選自《蔡甸民間歌謠集成》第176頁,辛克服搜集。小名謠,以“貓子”之名起興,實際說“藜蒿”。

藜蒿,又名蔞蒿、水艾、水蒿等,武漢人喜食其嫩莖嫩葉,涼拌、炒食均可,最有名的就是足以讓遊子思鄉的“藜蒿炒臘肉”。舊時多為湖塘野生,所謂“湖裏的草,碗裏的寶”,現在廣有人工栽培,味道不及野生。

一班打架二班拉,三班告訴王大媽;王大媽,快來呀,你屋裏狗子在打架;打破了頭,打斷了腿,打壞了神經變成了鬼。

由楊玉靜提供。描述孩童打架的童謠,戲謔,誇張。

狗子,一個叫狗子的小孩,就是王大媽的兒子。

如今有諧語雲“過去把兒子叫狗子,現在把狗子叫兒子”,用心琢磨體會,民俗的東西還真有趣。

嬰戲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