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客來了(2 / 2)

武昌有,漢陽也有,《蔡甸民間歌謠集成》(武漢市蔡甸區文化館編,1998年內部刊行))第183頁上就登載董明霞搜集的另一首《客來了》:

牛來了,馬來了,張家的姑娘回來了。雞打鼓,鴨打鑼,鴉雀忙唱迎接歌;豬拾柴,狗燒火,貓子撈飯燙了腳;牛坐席,馬陪客,鵝娃端茶打得得。

撈飯,瀝飯,大米煮到表麵發軟時,將米飯與米湯分離,謂之瀝飯;瀝出的飯還要用火蒸熟或者汽熟,瀝出的米湯可煮鍋巴粥,這是湖北農村常見的一種煮飯方法,至今尚存,瀝:lí。一作“漓飯”。打得得,方言,形容走不穩,一走一顫。鵝娃,小鵝仔仔。\t

為了迎接張家的姑娘回到娘家來,這裏麵出場的動物就更多了,有耕地的牛、拉轅的馬,岸上的雞子,水裏的鴨子,天上的鴉雀、圈裏的豬,門前的狗,四處亂竄的貓子,還有一走一顫的小鵝仔仔,它們各自忙個不停,卻又分工明確,配合默契,井然而有序,有打鼓的,打鑼的,唱歌的;有拾柴的,燒火的,撈飯的;還有端茶的、坐席的,陪客的。好一幅生動的畫麵,好一處動人的場景。這哪是動物世界,分明是人間溫情。

漢陽有,新洲也有:

天上星,亮晶晶,楊樹杪,鋸胡琴,胡琴破,十二個。鴉雀挑水往橋上過,嘿吙呀吙壓不過;豬撿柴,狗燒火,貓子瀝飯笑死我;牛坐席,馬陪客,驢子掇菜跑不得。雞洗碗,啄破盆,老鼠關門笑死人。

選自桂琴甫手寫稿《新洲縣古今民間歌謠》第174頁,原注1957年搜集。略有改動。桂琴甫原係武漢市新洲縣漲渡湖中學的老師,多年來致力於民間歌謠、民間故事的收集整理研究,本資料係桂先生1986年的手寫稿,上載有桂先生從20世紀50年代至八十年代搜集的新洲民歌300餘首,新洲童謠50餘首,未出版。

樹杪:即樹梢,杪,miǎo。鋸胡琴:鋸,gè,拉,原寫作“割”,王群生先生考證為“格”字。嘿吙呀吙:象聲詞,挑擔子時發出的聲音。掇菜:掇,duó,用雙手平舉著拿,也用於一般的“端”。

一篇妙趣橫生的童話故事,用童謠常見的“三、七”句式表現,先後出現了“鴉雀、豬,狗、貓子、牛、馬、驢子、雞、老鼠”等九種動物,這些孩子們熟識的動物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在那裏勞動做事,一個個手忙腳亂,卻又一本正經,煞有其事,實實令人好笑。

這三首疑似傳唱了千年的武漢童謠,語言生動,妙趣橫生,口口相傳,源遠流長,我們是不是有責任讓它們繼續流傳下去呢?

朱介凡《中國兒歌》封麵(台灣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7年12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