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望湖廣高又高,九門俱用銅鐵包。窩風避浪文昌門,升鬥量米平湖門。迎賓接駕漢陽門,挑魚賣菜武勝門。推車抬轎忠孝門,遊山玩景賓陽門。推翻滿清起義門,姑姑燒香保安門。和尚騎馬望山門,這是武昌九座門。
選自羅時漢《白沙洲蘆家》第110頁。
這是一首排工謠,可吟可唱,豪放大氣,如銅錘鐵板,鏗鏘有力。它講述了老武昌各城門名稱、地理風貌、功能特點、傳說故事以及城內外狀況等,每座城門前冠以四字說明,實乃點睛之詞,不僅扼要簡明,而且生動有趣,易記好懂。
武昌有城,始於三國東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吳主孫權在黃鵠山北側築城,取名夏口。南朝時宋孝武帝於孝建元年(公元454年)在夏口城立郢州,擴建和修葺城牆,世稱古郢州城垣,遺址現存於黃鶴樓後。隋文帝於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廢江夏郡置鄂州。唐寶曆年間,武昌軍節度使牛僧孺對鄂州城進行整修,擴充範圍,更新材質,以陶甓為城,武昌有磚城自此始。宋仁宗皇祐初年,鄂州知州李堯俞重修城池。
明朱元璋第六子朱楨分封武昌,是為楚王。此後,楚王世代盤踞武昌達262年之久,與明始終,此亦佐證了武昌城的價值和地位。《湖廣通誌·城池》載:“本朝洪武四年,江夏侯周得興因舊城增築之,城周圍三千九十八丈,城垣東南高一丈,闊二丈五尺,西北高三丈九尺,闊九尺,壕塹周圍三千三百四十三丈,深一丈九尺,闊二丈六尺,朵眼四千一百六十八個,城鋪九十三座,城樓十三座,門曰大東、小東,新南、平湖,漢陽、望山、保安、竹牌、草埠。共九門”,此時的武昌城已經全部改成磚城,城高壕深,形製齊整,依山為城,帶江為池,九門雄峙,蔚為壯觀。
乾隆《江夏縣誌·卷二》又有關於武昌城門名稱更迭的情況記載:“明世宗嘉靖十四年(1535年)都禦史顧轔易大東曰賓陽、小東曰忠孝、竹牌曰文昌、新南曰中和、望澤曰望山、草埠曰武勝。”
清末張之洞督鄂,為修粵漢鐵路,建武昌車站,方便交通,新築通湘門。通湘門在中和門和賓陽門之間,故址即今之紫陽路東端,靠近武昌火車站。此門加原九門,合計十門。
窩風避浪文昌門 文昌門位於西南,在武昌造船廠內,西距紅廟磯防水牆約280米,今解放路南段以西尚存一段文昌門正街。舊名竹牌門(竹簰門),因這一帶是竹木集散之地而得名,後改文昌門,以附近有文昌帝君廟而改名。武昌鸚鵡洲在時,洲岸夾江處,大小船舶俱可在此避風。洲沒以後,城南船隻才去巡司河口(鯰魚口)內避風,用“窩風避浪”來解說“文昌門”是十分貼切的。
升鬥量米平湖門 平湖門位於正西,今平湖門水廠附近,即彭劉楊路西段,花堤街口至臨江大道之間,城門內的一段路原名平湖門正街。此處修有平湖閘,歌笛、彎把、西湖、都司、寧湖等湖水都從平湖閘與長江相連的,平湖閘起到了平抑水位的作用,故名平湖。舊時附近有“官倉”,“升鬥量米平湖門”,是因為進米糧船多在此處停靠,1794年《江夏縣誌圖》標明,平湖門外有“糧倉”;1869年《江夏縣誌圖》標明,平湖門外有“南糧倉”,此可作為文獻佐證。
迎賓接駕漢陽門 漢陽門位於西北,在臨江大道與民主路口交彙處,民主路西段(城門內至解放路)原名漢陽門正街。門外至漢陽有直通碼頭,故名。漢陽門外為武昌城對外傳統的客運碼頭,舊有等駕坡(董家坡)等地名。光緒十年八月初九晚七時半黃鶴樓慘遭大火,報紙報道:漢陽門外街董家坡一張姓作坊內,一徒工上樓不慎傾落油燈引起大火,風助火勢,火仗風威,燒毀了黃鶴樓。舊時人們多在此處迎來送往,因而有“迎賓接駕漢陽門”之說。當年孫中山踏訪武漢,就是從漢陽門上岸登臨的。據《孫中山先生蒞臨武漢五日記》記載,1912年4月9日:“中山先生一行登岸後,換馬車由漢陽門入城經長街直達都督府。這時,武昌旗翻五色,萬人空巷,長街兩旁,夾道鮮花,歡呼之聲,如浪如潮,爭睹這位蜚聲國內外的革命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