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作者:本刊編輯部
整整一百年前,一位叫陸士諤的上海青年創作了一部題為《新中國》的幻想小說。在這部小說中,陸士諤大膽地預測了一百年後在上海浦東舉辦萬國博覽會(即世博會)的情景:浦東和浦西一樣繁華,道路寬闊,車馬往來不絕;把地中掘空,築成隧道,安放上鐵軌,日夜點著電燈,電車於此飛馳不絕;人們能夠通過隧道過黃浦江,江上還有很大的橋;跑馬場(今人民廣場)附近建起“新上海舞台”;中國人在浦東舉辦萬國博覽會……
今天,陸士諤的夢想終於化為現實——第41屆世博會,2010年5月1日在上海隆重開幕。百年夢想、百年風雲、百年變遷,讓人百感交集。當年籲請英、法、日、德等國軍隊“保護租界”的殖民城市,如今自信豪邁地承辦了世界博覽會史上規模最大的世博會;當年積貧積弱、任人欺淩的衰敗國家,如今昂首闊步地走上了現代化、工業化、城市化的崛起之路。陸士諤們殷切期盼的新上海、新中國,巍然屹立於世界的東方,贏得舉世矚目、萬方青睞!
我們知道,上海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在中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的背景下,這一主題耐人尋味。
城市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農村人口轉化為非農村人口,人口向城鎮集聚,農村地區轉化為城鎮地區,城鎮數量增加的過程。從18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在將近200年的時間裏,美國、英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基本上實現了城市化。
此後,世界各國也都開始向城市化方向邁進。在1950年至1980年的30年間,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發展中國家由16.2%上升到30.5%。而在此期間,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卻較為緩慢。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中國大陸城市人口的比重僅由11.2%上升到19.4%。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城市化進程開始提速。在經濟高速增長條件下,城市化迅速推進。從積極發展小城鎮,到大力推進城市化;從允許農民進入城市就業,到不斷深化戶籍管理製度改革,中國城市化率突飛猛進。據統計,截至2009年底,中國城市化率已經從1978年的19.4%提高到47%,城市數量從193個發展到655個,建製鎮從2173個發展到19369個,城鎮人口達到5.9億。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城市化率依然偏低。專門研究中國城鄉問題的美國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蓋爾·約翰遜認為,日本經濟起飛過程中,農業人口下降了65%;美國經濟起飛過程中,農業人口下降了72%;而中國從農業人口轉移出去的人口比例還很低,這將大大限製中國經濟總量的進一步擴張。毫無疑問,中國城市化進程還會加速,有專家預測,2010年中國城市化率將提高到50%。
讓我們再回到上海世博會的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個主題是非常迷人的,其精髓是“和諧城市”,即以人與自然、人與人、精神與物質的和諧為立足點,在形式上體現為多文化的和諧共存、城市經濟的和諧發展、科技時代的和諧生活、社區細胞的和諧運作以及城市與鄉村的和諧互動。那麼,這個主題作為一種美好願景,何時才能照進中國城市化的現實呢?
這一問,源自中國城市化的諸多難題——
在全國各地的城市化進程中,城市的生態環境仍然處於局部改善、整體惡化的狀態,交通擁堵、空氣汙染、垃圾圍城等城市病在許多城市蔓延;土地財政把政府變成了土地商人,可供開發的土地日益減少,未來的公共財政狀況將會麵臨嚴峻考驗;城市化脫離了循序漸進的原則,超出了正常發展軌道,豪華、奢侈的大規劃、大廣場、大綠地、大立交目不暇接;從上到下的大規模的“造城運動”,堆砌出了大量華麗而糟糕的新建築;舊城更新改造過程中,曾經輝煌的、悠久古老的中國傳統城市及文物建築,被以種種名義徹底毀滅;城市居民麵臨就業難、買房難、交通難、看病難等一係列問題;許多城市缺乏產業支撐,不足以吸引和解決農民工的就業與生存問題……
盡管困難重重、問題多多,我們依然堅信:城市,一定會讓生活更美好。隻是,我們需要在中國城市化的進程中,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用豐富生動、多姿多彩的實踐,對上海世博會的主題進行盡可能完美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