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確定共同目標,權衡行動方案(1 / 2)

處在深度的合作狀態並就職業合作形成良好的互動氛圍後,個人通常會與領導形成從目標製定到行動選擇的全麵合作狀態。但由於職業環境所限,大部分人並不懂得如何與領導共同麵對問題,更加不懂得如何與領導共同就某些事項製定決策,因而在這方麵的經曆和經驗都是有限的。從這一點上來看,大部分人與領導的職業關係往往都不具備合作的深度。

★進一步合作:找出根源所在

現在,我們試想一下這樣的情景。

一個部門主管與領導正在就一項失敗的研發項目進行交流和總結。這一項目耗資近百萬元,在最初確立的時候,部門主管和領導都雄心萬丈,因而也大膽地投資,短短時間內研發成果就顯著上升。但是,成果出來後,市場上很少有人問津,以至於收回的資金不足投入的1/10.這種情況給雙方帶來了今天的困惑。

如果上述情況是你的經曆之一,你會向領導提供哪些幫助?顯然,你需要認真審視現在的項目狀態,並就此說明;你也需要認真分析現在出現了哪些問題;但這還不夠,這個項目是你操作的,沒有人比你更了解如何處理項目的後期安排,所以你還需要進一步提出你的解決方法。這就涉及到我們現在要討論的內容:如何與領導共同解決問題。

◎找到支點

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是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要素即支點。

那麼什麼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要素?

一顆螺絲釘掉到了車間的地上。第一個生產主管發現後,一般會開5次以上的會,研究為什麼會掉一顆螺絲釘;第二個生產主管發現後,會連問5個為什麼,直到找到最根本的原因;第三個生產主管發現後,會找出是哪裏掉的,為什麼會掉,查清楚後,會嚴厲批評當事人,然後研究出相應的解決方法;第四個生產主管發現後,隻是責問工人;第五個生產主管發現後就叫清潔員前來清理。

對同一個現象,不同的人會做出不同的反應,也就是做出不同的決策。哪些決策行之有效,哪些決策無意義,比較之後就顯而易見。顯然後兩種人的決策是無意義的。

一種現象往往由很多問題引起,關鍵的問題卻常常隱藏在其中,迷惑著我們。而解決正確的問題是正確決策的起點,所以我們必須找出問題的真正所在。清晰地定義出這一點,我們才能夠找到有效的解決辦法。

現在,看看下麵這個案例。

F是房地產公司的一名主管,他覺得自己的壓力越來越大。“我正在努力爭取一份500萬元的建築合同,由於我的領導朝令夕改,所以設計方案已經超出合同預算20萬元,而且合同仍然沒有簽下來。”他說道,“並且,由於領導不斷打電話告訴我一些的瑣事,導致我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

F陷入了領導設置的一大堆問題中,找不出應對的措施,也無法理解領導的想法。

如果遇到類似上麵的問題,你會怎麼處理?

◎找到真實的問題

上麵這個例子是我們在谘詢工作中遇到的一個真實事例。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首先建議F靜下心來,想想自己的工作究竟出了什麼問題,以及領導為什麼會做出如此反應——這類反應與領導之前的狀態極不相符。

考察問題的具體步驟是這樣的。

·羅列可能因素:

(1)領導對自己的工作能力不放心。

(2)領導希望考驗自己的應對能力。

(3)領導對這個項目過於重視。

(4)領導最近的情緒狀態不佳。

(5)領導認為合作方過於苛刻。

(6)領導希望做成一個品牌項目。

·排除虛假問題:經過認真的研究及與過去相同情況的對比分析,上述的6種可能因素都可以被逐一排除。

·擴大定義範圍:如果上述的6種可能因素都不是真正的問題,那就一定有其他的原因。F拋開所有假定,同時把有關業務的情況從頭到尾梳理了一遍。他發現合同裏有一個無法實現也是領導向客戶隱藏了的承諾。通過向領導征詢,發現領導一直為這個承諾困擾,卻不想直接告訴F。

·全麵解決方案:最後F把這項承諾從合同中單獨提出,分析後發現不可能實現。於是,他直接找到領導說,我們應該如實告訴客戶這個問題。同時,F把後續的爭取合同簽訂的方案也報告給領導批示。

上述方法是一套嚴謹的假設論證方法,是我們解決任何問題都需要的策略性思維。需要指出的是,不要簡單地定義問題,也不要被問題的表象所迷惑。進入問題的深層展開思考,才能夠更有效地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要素。

★確定主要目標並以其為導向

當試圖解決某個問題或者試圖改變某種現狀時,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目標導向的作用。如果F的目標僅僅隻是維係與領導的良好關係,他很可能不再直陳領導的錯誤;如果F的目標僅僅隻是想把合同簽下來,他也很可能采用其他的欺騙性手段,盡管這不符合職業道德,但未必不現實;F的目標是一方麵與領導維持關係,另一方麵必須保持對事實的判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