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職業環境中,我們都脫離不了一條基本的人際關係法則:心理認同——一種相互間良好的心理感應和認可。因為不同程度的心理認同,導致有些人擁有與領導溫暖人心的友誼,而有些人卻隻能與領導例行公事地交往,這中間的差別可想而知。
與領導相處總是會受到一條人際關係法則的影響:心理認同。有的人擁有與領導溫暖人心的友誼,有的人卻隻能與領導冷冰冰地交往,這中間的差別大部分時候都是因為心理認同與否而致。僅就職業環境而言,領導和同事都應該成為個人的朋友,並在此基礎上與他們達成默契的業務合作——這是一個人職業成長的關鍵。
要注意的是,如果一個下屬從不考慮或者注意領導的心理感受,就不可能與領導實現心理上的相互認同,導致自身無法與領導達成融洽的合作關係。
★練就同理心
心理學上有一條心理定律叫“相似相惜定律”,是指如果交往雙方有較多類似的地方,就比較容易相互吸引,就能促進雙方關係的發展。這是因為相似的人更容易有共同語言,相互之間發生爭辯的概率比較小,更容易獲得彼此的支持和內心的一種穩定感。不要認為領導永遠是薄情寡麵的,由於他肩負著更大的責任,所以他更需要這種彼此的支持和內心的穩定感。
但是,如果我們不能用同理心去領會領導的感受,我們也就不可能在真正意義上給予領導這種支持和穩定感。什麼是同理心?簡單地說,同理心就是站在對方立場上進行思考的一種方式。把自己當成別人,這個時候我們就很容易理解和接納某種行為。而一旦接納了這種行為,我們也就接納了別人的這種心理。
在職業生活中,由於缺乏同理心而對職業環境造成損害已經是一個普遍的現象,比如下麵這種情況:
某個領導出差回來了,助理卻一整天都自顧自忙,連個招呼也沒打,好像沒見到領導回來一樣。領導覺得助理冷冰冰的,心理感受很不好。
看到出差的領導回來,打個招呼本是件很簡單的事。助理也許覺得領導安排的事情還沒及時完成,要忙著做,又或者認為領導經常出差,沒必要總是親熱地打招呼。總之,助理連問問領導旅程是否愉快都沒有,這讓想找人訴說旅程感受的領導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於是自然就很不開心。
假如助理稍稍用點時間,去想象領導這幾天旅程的勞累,主動和領導打個招呼,問問旅程是否順利等,以幫助領導釋放旅程的疲憊,結果是不是會有所不同呢?
及時、主動地進行思維切換,用同理心領會領導的心理,就是站在領導的角度和位置上,正確地理解領導的內心感受及內心世界,並把這種理解傳達給領導。
同理心是職場中的一種溝通技巧和藝術。在心理學上,同理心至少具有三層含義。
●感受領導的內心世界。
●把自己的感受反饋給領導。
●理解領導的感受並接受,但不一定就是讚同。
無論領導的感受是好是壞,接收領導的感受,是具備同理心的前提。如何做到感受領導的內心世界?又用什麼方式把自己對領導的感受反饋給領導?這就需要進行一定的訓練。
★收聽自己的感覺
這是一個初步的練習:先從關注自我感受開始。
假如連自己的感受都無法觸及,想要體會領導的感受,就太難了,因為這個領域對你來說還是一片空白。在同理心上,我們有三點理由可以用來說明發掘自己感覺的必要性。
●為了隱藏或抑製感覺,我們浪費了大量的精力。
●不能體認自己,就不可能接收到別人的感受。忽略自身感受,就極有可能忽視他人的感覺。
●除非有辦法掌握並且了解自身感受,否則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事實的真相。
因此,找出感覺的根源,確實體認自我生理上的感覺,是一件相當重要的事。而最主要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認清自己真實的感受並以此理解他人發生類似情況時,原因究竟出在何處。
◎發掘自己的感覺
當你對一件事情有某種獨特的感覺時,你會如何對待它?你需要找到一件類似與領導相處的快樂或不快樂的事情,然後進行思維切換並思考:如果是我,我當時是什麼樣的感受,我需要別人怎樣回應我,然後接著往下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