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本聯作於1934年,根據手稿《挽聯集》錄出,原稿缺兩字。)
劉半農先生挽辭
當編輯《新青年》時,全仗帶情感的筆鋒,推翻那陳腐文章,昏亂思想;曾仿江陰“四句頭山歌”,創作活潑清新的《揚鞭》《瓦釜》。回溯在文學革命旗下,勳績弘多;更於世道有功,是痛詆乩壇,嚴斥“臉譜”。
自首建“數人會”後,親製測語音儀器,專心於四聲實驗,方言調查,又纂《宋元以來俗字譜》,打倒煩瑣謬誤的《字學舉隅》。方期對國語運動前途,貢獻無量;何圖哲人不壽,竟爾禍起蟣虱,命喪庸醫。
(本篇發表於1934年10月13日《國語周刊》第159期)白滌洲先生挽辭
擅國語,考方言,聲韻多端,精求無間。回憶十年以來,標準讀音全賴商定,《廣韻》《集韻》亦得詮明。君對國人,實多貢獻。
與人忠,執事敬,年力鼎盛,進德何窮。詎意旬日之內,惕夫斯菌忽來侵襲,少者強者竟爾天歿!我聆噩耗,能勿慘傷!
(本篇發表於1934年10月27日《國語周刊》161期)挽馬隅卿(廉)
網羅明季鄉邦文獻,精忠勁節,最所表揚,孤懷上擬全雙韭。
研治近代小說傳奇,顯微闡幽,極多創獲,博覽堪追馮夢龍。
隅卿老兄不朽。弟錢玄同敬挽。
(本聯作於1935年,根據手稿《挽聯集》錄出。)挽季剛
小學本師傳,更糸由繹韻紐源流,黽勉求之,於古音獨明其真諦。
文章宗六代,專致力沉思翰藻,如何不淑,吾同門遽喪此雋才!
與季剛自己酉年訂交,至今已二十有六載,平日因性情不合,時有違言。惟民國四、五年間商量音韻,最為契合。二十一年之春,於餘杭師座中一言不合,竟致鬥口。豈期此別,竟成永訣!
(本篇發表於1936年1月《製言》第7期)太炎先生挽聯
一
纘蒼水寧人太衝齋之遺緒而革命,蠻夷戎狄矢誌攘除,遭名捕七回,拘幽三載,卒能驅逐客帝,光複中華,國士雲亡,是誠宜勒石紀勳,鑄銅立像;
萃莊生荀卿子長叔重之道術於一身,文史儒玄,殫心研究,凡著書廿種,講學勝年,期欲擁護民彝,發揚族性,昊天不吊,痛從此微言遽絕,大義莫聞。
二
素王之功,不在禹下;
明德之後,必有達人。
(本篇發表1936年8月1日《製言》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