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農民願意住在什麼樣的農村(1 / 2)

農民願意住在什麼樣的農村

環球

作者:文孟君

農民願意居住在什麼樣的農村?

如果不想簡單隨意地回答這個問題,就先來看一下意大利科研人員於2007年所做的一項調查吧。

意大利農村地區收入情況

這項調查研究采用多層次的研究方法考察多功能農業對生活質量的影響。該研究對意大利8000多個行政區中的農村和6356個半農村地區的家庭戶數、總人口、總收入以及單個家庭收入等予以考察。為了更好地了解空間分化情形,將農村和半農村地區劃分為邊緣地區和非邊緣地區。後者又進一步分為農業地區、郊區、新農村地區(newruralarea)三類。最後收集到了頗有啟示意義的數據。調查數據顯示:

邊緣地區:3075個行政區。其單個家庭收入(2.95萬歐元)低於農村整體的平均水平(3.38萬歐元)。

農業地區:1182個行政區。農業活動為主,直接從事農業的人口數量高於農業地區的平均水平。但單個家庭收入(3.20萬歐元)低於農村整體平均水平。

郊區:849個行政區。農業重要性低而且迅速下降,1991年到2001年下降幅度超過36%。同時,上班族的大量湧入是此地區的一個特點。其單個家庭收入(3.54萬歐元)要高於農村整體平均水平。

新農村地區:1250個行政區。盡管農業的重要性較低,卻並未急劇衰減。甚至呈現出農業就業的整體性絕對增長和農村經濟的複蘇。其單個家庭收入(3.82萬歐元)高於農村整體平均水平,而且是所有農村地區裏最高的。這類地區在家庭戶數和總人口數上都超出農業地區、郊區,甚至邊緣地區,雖然其在行政區數目上還不及邊緣地區的一半。

新農村地區總人口數占農村總人口數的31%。而農業地區占總人口數的21%,郊區占18%,邊緣地區占29%。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全球化和自由化背景下,農業雖普遍衰退,“鄉村卻並沒有遵循一種線性方式轉變為‘普遍的’的邊緣地區,相反卻呈現出不同的發展軌跡,從而產生了差異和分化的空間。”其中,“新農村地區”可謂值得好好關注和研究的農村發展新氣象,不僅保留了農業空間,而且還充滿生機。其集聚了近三分之一的農業人口,而且收入遠遠高於以農業為主的農業地區,甚至緊鄰城市、擁有諸多優勢的郊區也不如它。

“新農村地區”的生活質量

調查中還有一個很有價值的發現:那些能夠自願選擇居住地點的農民,在可供選擇的上述幾個地區中,選擇居住在新農村地區的占到44%,郊區為33%,農業地區為23%。顯然,農村居民更願意選擇“新農村地區”居住。

至此,我們可以回答文章開頭提出的問題了:“新農村地區”業已成為農民更傾向居住的地方。

那麼,更具吸引力的“新農村地區”,它有什麼特點和優勢呢?

在新農村地區的優勢特點分析研究中,該研究引入了“農村生活質量研究”的理論模型。這一理論模型從自然維度、經濟維度、社會維度三個維度去考察“農村生活質量”。其中,自然維度是指景觀和景觀的質量、可及性以及維護景觀的能力;經濟維度,是指現有的服務和生產活動及其質量;社會維度,是指農村地區的社會資本,由社會關係網絡、規範和信任等構成。三者與“農村生活質量”的關係是:“所感知的農村地區的質量”(自然維度)、“服務的提供和質量”(經濟維度)對“農村生活質量”產生作用和影響。同時,它們還分別對“地區社會資本”產生作用和影響。另外,“地區社會資本”(社會維度)一方麵承接前述“所感知的農村地區的質量”、“服務的提供和質量”二者的作用,另一方麵,也對“農村生活質量”產生作用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