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何安放鄉愁?

第一眼

作者:蔣培玲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指出,城鎮建設要體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在工業化城鎮化向縱深發展的今天,人們的鄉愁情結愈發濃烈。“鄉愁是什麼?我們需要記得住怎樣的鄉愁?”這個觸動內心柔軟部分的話題,讓“兩會”代表、委員感慨萬千、討論不斷。

曾經許多人認為,工業文明代表著更先進的生產力,應該取代“落後”的農業文明。然而,在城鎮化快速推進、工業文明高速發展的當下,緣何代表農耕文明的鄉愁卻“卷土重來”,讓人們更加向往那逝去的村莊?在工業化深入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發現工業文明和農業文明應該是一種互促互補、共生共榮的關係。

鄉愁,是人們對自然的渴望與回歸。具有集聚效應的城市雖然極大方便了人們的生產生活,但擁擠的空間、阻塞的交通、汙濁的空氣、充耳的噪音,這些都讓長期受工業文明熏陶的城市人群更加向往體驗農村生活,渴望親近自然,釋放工作壓力。基於此,近年城市周邊的鄉村遊和農家樂方興未艾,“美麗鄉村”建設如火如荼,正發揮著生態休閑、文化娛樂等多種作用。這種回歸自然的理念,正是農業文明一直所倡導的“順應自然、天人合一”和諧思想。古人“不違農時”、“數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時入山林”的做法,也是解決工業文明下人類濫砍濫伐、過度消耗、環境汙染等一係列問題的有效方法。

除了對青山綠水的渴望與回歸,鄉愁更是人們對鄉村社會那種敬老孝親、守望相助、誠實守信的人際關係和社會秩序的向往。相比城市“家家包鐵欄,戶戶裝貓眼。電話聊千戶,不與鄰家言”的生活狀態,大家更喜歡鄉村“開軒麵場圃,把酒話桑麻”的坦誠相見;相比不孝順父母、不贍養老人的新聞屢屢爆出,大家更懷念“兄友弟恭、敬老孝親”的“禮治”鄉村。這種情況下,農業文明的優秀品質顯得彌足珍貴,不失為治療這些的良藥。

“誠信”、“仁愛”、“自然”、“和諧”,這些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核心價值觀在廣大農村有著更加廣泛、深厚的積澱和傳承。然而,有些地方卻在城鎮化大幹快上的過程中,把那些承載優秀鄉風文明的村莊都“化”掉了。他們將古槐樹拔了,把村落拆了,把農民都“趕”到樓上,在這之中,失去的不僅是持續千年的村莊品相,而且是代代相傳的鄉村人文。

在城鎮化的進程中,讓我們為鄉愁保留一方淨土,以找到心靈的故鄉。否則,未來我們將如何安放鄉愁,又拿什麼撫平工業文明帶來的喧囂與躁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