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社會展開了一場大規模的討論,它們的主要議題就是對即將出現的一種新型社會模式的預想和判斷。之後,一大批論著出版。1969年美國政治家布熱津斯基在《兩代人的美國》一書中預言,世界在曆史上將變成 “一個具有單一的社會與文化背景的世界”,即“地球村”模式或“全球化社會”。
事實上,全球化思想並不是布熱津斯基的首創。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早在1776年的《國富論》中就提出了建立全球性的市場公用空間的概念。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時期的盧梭和狄德羅等思想家也曾經提出建立符合全人類利益的理性王國。馬克思在1884年的《共產黨宣言》中,更是預言社會出現了開拓世界市場和世界性生產、消費的趨勢。20世紀60年代,加拿大學者馬歇爾·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一書中提出了人類走向“新部落”——地球村的預言。
40年後,這種預言真的由想象變為了現實。互聯網、衛星電視等媒體的國際化發展促使處於七大洲、五大洋的人和物濃縮在一個小小的村落裏,人們感覺世界變小了、相互離得更近了,全世界在時間和空間上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緊縮”。 “地球村”概念從而被廣泛地應用於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極富啟示性和前瞻性的思想。
但是,經濟全球化的現實粉碎了世界一體化的夢想,如今的全球化趨勢越來越使得整個世界充滿著分裂和衝突。在這種新形勢、新格局下,各個層次的決策者必須強化全球視野,時刻保持清澈的理性思維。
全球視野與管理學的某種模式相聯。這種模式的一個基本要求就是要在全球範圍內調動各種因素,並憑借技術革新的成果,將全球結構形成為一個單獨而巨大的市場,從而將世界上的國家單元轉變為更加寬泛而有效的信息係統。
為此,把握決策權的領導者,在製定政策和策略時,不僅要考慮近年來國內發生的經濟、政治和社會變化,而且還要將全球各地區國家的整體變動聯係起來,跨越經濟或文化的屏障,去獲取相關信息,培養和塑造自己獨到的視角能力。
如何強化世界視角能力?其要點有三:一是全局性。即要站在全球的高度和國家民族利益的立場上去把握信息源的本質,辨析國際意義以及對我國經濟社會的影響效應;二是預見性。要有把握重大事件發展走向的預見能力。見微知著地提煉國際事件的核心規律;三是獨特性。要緊密聯係自身的工作實際,用獨特的世界性眼光審視現在的立足點和未來發展的前景,從而及時、全麵地調整思路,開拓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