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業(2 / 3)

未來高德的戰略會是什麼:專注在LBS的技術服務、研發。不做LBS平台之上的第三方的應用和發展。在高德分享平台上,已經包括UC、支付寶等阿裏旗下產品,還有攜程、美團、唱吧等都在使用這樣的服務平台。選擇合作的標準隻有一條,做的服務是最專業的,用戶的滿意度是最高的。據說高德是不和合作夥伴分賬的,百分之百歸合作夥伴。

所以未來這三年,高德會做的就是專注於用戶需求,專注於做最好的地圖導航產品,專注於地圖導航產品的技術研發,隻考慮怎麼花錢,隻考慮用戶要什麼,商業的問題一概不想。

也許先把產品做到了極致,商業贏利就不成為問題了?

讀書筆記Reading Notes凱文·凱利的《失控》

《失控》全名為《失控:機器、社會與經濟的新生物學》,由著名的《連線》雜誌創始主編凱文·凱利成書於1994年。書中記述了他對當時科技、社會和經濟最前沿的一次漫遊,以及借此所窺得的未來圖景。書中提到今天正在興起或大熱的概念,包括大眾智慧、雲計算、物聯網、虛擬現實、敏捷開發、協作、雙贏、共生、共同進化、網絡社區、網絡經濟等。因為是用眾包形式翻譯的,所以感覺略為零亂。但我覺得,這真是一本充滿著浪漫主義情懷的書。書摘如下。

(1)由布魯克斯的移動機器人實驗室開發出來的一套適用於分布式控製的方法:先做簡單的事。學會準確無誤地做簡單的事,在簡單任務的成果之上添加新的活動層級,不要改變簡單事物。讓新層級像簡單層級那樣準確無誤的工作。重複以上步驟,無限類推。

(2)很多獨立的專業機構關心各自的重要目標(或本能),諸如覓食、飲水、尋找庇護所、繁殖或自衛,這些機構共同組成了基本的大腦。拆開來看,每個機構都隻有低能兒的水平,但通過錯綜複雜的層級控製,以許多不同的搭配組合有機結合起來,就能創造高難度的思維活動。

(3)生命的核心價值不在於它繁殖的不變性,而在於它繁殖的不穩定性。生命的密鑰在於略微失調的繁衍,而不是中規中矩的繁衍。這種幾近墜落乃至混沌的運行狀態確保了生命的增殖。

(4)我最終發現,想要得到和生命真正類似的行為,不是設法創造出真正複雜的生物,而是給簡單的生物提供一個極其豐饒的變異環境。

(5)一個係統就是任何一種能夠自說自話的東西。而所有的有生命的係統以及有機體,最後都必然精簡為一組調節器,即化學路徑和神經回路,其間總是進行著如此愚蠢的對話:“我要,我要,我要要要;不行,不行,你不能要。”

(6)馬克·威瑟說:“你知道虛擬現實的出發點是將自己置身於計算機世界,而我想要做的恰恰相反。我想要把電腦世界安置在你身周、身外。將來,你將被電腦的智慧所包圍。”

(7)網絡式經濟的未來在於設計出可靠的流程,而不是可靠的產品。與此同時,這種經濟的本質意味著這種流程是不可能最優化的。在一個分布式的、半活性的世界中,我們的所有目標隻能被“滿意化”,並且這種滿意也隻能保持很短的一瞬。

(8)一個網絡,其價值增長的速度要超過其用戶增加的速度。

(9)動物就是能夠正常運作的機器人。支配動物的去中心化、分布式控製在機器人和數字生物身上同樣適用。

(10)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正是生命所秉持的最高哲學。

(11)羅伯特·裏德指出,生物能通過以下可塑性來回應環境的變化:形態可塑性(一個生物體可能有不止一種肉體形態)、生理適應性(一個生物體的組織能改變其自身以適應壓力)、行為靈活性(一個生物體能做一些新的事情或移動到新的地方)、智能選擇(一個生物體能在過去經曆的基礎上做出選擇)、傳統引導(一個生物體能參考或吸取他人的經驗)。

(12)達爾文在《物種起源》第3版中這樣提醒讀者:自本書的第1版起,我就在最顯眼的位置—也就是緒論的結尾處—寫道:“我確信自然選擇是物種變化的主要途徑,但並非唯一途徑。”

(13)我期待著在具有開放性和可持續創造力的人工進化中看到以下特性:共生(便捷的信息交換以允許不同的進化路徑彙聚在一起)、定向變異(非隨機變異以及與環境的直接交流和互換機製跳變、功能聚類、控製的層級結構、組成部分的模塊化,以及同時改變許多特性的適應過程)、自組織(偏向於某種特定形態(譬如四輪)並使之成為普遍標準的發展過程)。

(14)宇宙中並存著兩個趨勢。一種是永遠下行的趨勢,這股力量初時熾熱難當,然後嘶嘶作響歸於冰冷的死寂。即卡諾第二定律,所有規律中最殘酷的法則:所有秩序都終歸於混沌,所有火焰都將熄滅,所有變異都趨於平淡,所有結構都終將自行消亡。第二種趨勢與此平行,但產生與此相反的效果。它在熱量消散前(因為熱必會消散)將其轉移,在無序中構建有序。它借助趨微之勢,逆流而上。這股上升之流利用其短暫的有序時光,盡可能搶奪消散的能量以建立一個平台,為下一輪的有序作鋪墊。以這種方式在混沌中孕育出反混沌,我們稱之為生命。

(15)生物進化在時時刻刻的艱苦努力中,已經發展出七個主要趨勢,這也將伴隨人工進化漫長旅程的左右:不可逆性、複雜性的遞增、多樣性的遞增、個體數量的遞增、專屬性的遞增、相互依存的遞增、進化性的遞增。

(16)我總結出了操縱無中生有的造物九律:分布式狀態,自下而上的控製,培養遞增收益,模塊化生長,邊緣最大化,禮待錯誤,不求目標最優、但求目標眾多,謀求持久的不均衡,變自生變。

延伸閱讀Extended Reading那隻智能終端的黑天鵝(上)—移動互聯網時代智能終端安全有多嚴峻?

在17世紀前,歐洲人一直認為天鵝都是白色的。因為當時所能見到的天鵝的確都是白色的,所以根據經驗主義,天鵝一定是白色的。直到1697年,探險家在澳大利亞發現了黑天鵝,人們才知道其實經驗並不完全是對的—並非所有的天鵝都是白色的。見到第一隻黑天鵝,對鳥類學者而言是一個驚喜,但事情的另一麵,則讓我們認識了人類經驗的局限性,哪怕你是在觀察了幾百萬隻天鵝之後才得出了“所有的天鵝都是白色的”結論,一隻黑天鵝的出現就足以顛覆一切。安全就是智能終端的那隻黑天鵝。我們總結了很多事件,用了很多方法,以為掌握了規律,完全控製了手機,保證了安全,其實我們對安全的了解,已知的大大少於未知的;更進一步說,我們完全不可能真正地把握住安全,我們無法透過觀察、歸納已經發生過的事件,來預知未來安全的問題。我們隻能在未知的事件發生之前,盡己所能,保證好智能終端的安全。

在你的認知中,終端不安全最嚴重的後果是什麼?

首先想到的是隱私泄露的問題。近期最吸引眼球的新聞之一是爆出的好萊塢iPhone手機的“豔照門”事件,這讓蘋果雲服務iCloud備受爭議。這並不是某個區域或某款設備的個例。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聯合360手機安全中心發布《2014年上半年Android手機隱私安全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92.8%的安卓手機用戶在手機中存放隱私,智能手機已經成為隱私最多的設備。隱私通常包括兩個部分:一個是私人信息,比如通訊錄、短信、照片、文件、郵件。更重要的是生活習慣的隱私,比如生活購物類應用會讀取位置信息;影音圖像類應用需讀取位置、發送短信;社交通信類應用則常常要求設備信息、位置和錄音權限等。也就是說,你在哪裏,做什麼,理論上手機應用都能知道。

第二是金錢的損失。吸費、偷流量都是最常見的安全隱患了。盜竊用戶密碼後,用社區軟件詐騙也常常看到。手機病毒還可以通過攔截用戶的個人信息(比如手機銀行密碼)從而竊取錢財,甚至直接篡改手機銀行客戶端或是移動證券客戶端。在可穿戴設備興起後,安全問題愈演愈烈,比如可穿戴眼鏡,眼睛眨一眨就照相,可穿戴眼鏡看著和我們的視野一樣的景物,甚至還能全部回傳。可以想象,當戴著這種眼鏡在輸入銀行密碼的時候,有可能造成金錢的損失。

隱私和錢,都遠遠比不上生命重要。鄔賀銓院士曾在某次大會上舉過智能醫療設備中“心跳起搏器”的例子,“心跳起搏器”可以用藍牙聯接,通過手機一直傳到醫院。可以想象,如果一旦網絡被入侵了,就可以控製起搏器讓心髒一分鍾跳200下,甚至一分鍾跳300下……實際上這些東西都是要命的,而不是要錢的。類似的例子還包括特斯拉汽車被黑客攻擊後,車子被遠程控製駛上馬路,甚至可能造成車禍;智能家居係統被攻破後,黑客可以輕鬆地修改智能門鎖的密碼,關閉家庭監控係統,然後實施搶劫和盜竊。

如果再上升到國家層麵,讓手機安全真正進入全球視野的是斯諾登事件,它告訴我們安全有多重要。斯諾登披露的“棱鏡”計劃表示從歐洲到拉美,從傳統盟友到合作夥伴,從國家元首通話到日常會議記錄,美國都能監聽,也都在監聽。包括穀歌、蘋果在內的美國科技巨頭先後被證實參與了美國當局的監控活動。這充分說明國家的安全委員會的成立和網信辦的成立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在2014年4月15日召開的第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觀一路”,“一觀”即總體國家安全觀,“一路”即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