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於阿帕網(1 / 1)

1968年,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組建了一個計算機網,名為ARPANET(英文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的縮寫,又稱“阿帕”網)。按央視的數據,新生的“阿帕”網獲得了國會批準的520萬美元的籌備金及兩億美元的項目總預算,是當年中國國家外彙儲備的3倍。時逢美蘇冷戰,美國國防部認為,如果僅有一個集中的軍事指揮中心,萬一被蘇聯摧毀,全國的軍事指揮將處於癱瘓狀態,所以需要設計一個分散的指揮係統。它由一個個分散的指揮點組成,當部分指揮點被摧毀後其他點仍能正常工作,而這些分散的點又能通過某種形式的通信網取得聯係。

1969年,“阿帕”網第一期投入使用,有4個節點,分別是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斯坦福大學以及位於鹽湖城的猶它州州立大學。位於各個結點的大型計算機采用分組交換技術,通過專門的通信交換機(IMP)和專門的通信線路相互連接。一年後“阿帕”網擴大到15個節點。1973年,“阿帕”網跨越大西洋利用衛星技術與英國、挪威實現連接,擴展到了世界範圍。

互聯網就萌芽於此。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說,互聯網起源於美蘇冷戰。

小故事

互聯網發送的第一個信息是“L”和“O”

1969年10月29日晚上10點30分,克蘭羅克在洛杉磯向在斯坦福的比爾·杜瓦傳遞信息。這是一個包含五個字母的單詞Login,意思是“登錄”。在打入“Lo”後,係統死機了,儀表顯示傳輸係統突然崩潰,通信無法繼續進行,世界上第一次互聯網絡的通信試驗僅僅傳送了兩個字母“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