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毒害神經的元凶——鉈(1 / 2)

鉈是自然界存在的典型的稀有分散元素,幾乎不單獨成礦物,大多以分散狀態同晶形雜質存在於鉛、鋅、鐵、銅等金屬的硫礦中,常作為這些金屬冶煉的副產品來回收和提取。起初,鉈化物是被當作脫發劑來使用,也曾被作為滅鼠藥,後來又用作特效殺蟲劑來消滅白蟻,這期間也曾使許多患者中毒。隨著以後對鉈毒不良反應的更深入研究和了解,自1945年後,世界各國為了避免鉈化物對環境造成汙染,相繼取消了鉈在這些方麵的使用。在1993年10月1日開始執行的公共安全行業標準《劇毒物品品名表》中,與氰化物同列A類,歸為劇毒品。現在鉈及鉈化合物則廣泛用在軍事工業、現代高科技及醫學領域中。

1.鉈元素的基本信息

鉈元素符號是Tl。原子序數為81,位於元素周期表中第六周期,第ⅢA族。相對原子質量為204.4,密度為11.85,熔點為303.5℃,沸點為1457℃。鉈為一種稀少而分布廣泛的金屬元素,外表與錫相似,但在空氣中其表層容易形成氧化物,屬性與鉛相似。鉈為青白色、重而柔軟的金屬,屬於劇毒高危重金屬。室溫下,鉈能與空氣中的氧作用形成氧化膜而保護內部,能與鹵族元素反應;高溫時能與硫、硒、碲、磷反應。鉈不溶於堿,與鹽酸的作用緩慢,但迅速溶於硝酸、稀硫酸中,生成可溶性鹽。英文名為Thallium,源自希臘文thallqs,意為嫩芽——因它在光譜中的亮黃譜線帶有新綠色彩,1861年,英國物理化學家克魯斯(Creokes)在研究硫酸廠的廢渣的光譜時首先發現了鉈元素。它的主要用途是製造硫酸鉈,為一種烈性的滅鼠藥。鉈是無味無臭的金屬,其鹽和澱粉、糖、甘油與水混合即能製造一種滅鼠劑,在撲滅鼠疫中頗有用。

2.鉈元素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鉈對人體的毒性超過了鉛和汞,近似於砷,為強烈的神經毒物,對肝、腎有損害作用。一般認為鉈的最小致死劑量是12毫克/千克體重,可引起兒童死亡的劑量為5~7.5毫克/千克體重。鉈是人體非必需的微量元素,可以通過飲用水、食物、呼吸而進入人體並富集起來。鉈的化合物具有誘變性、致癌性和致畸性,可導致食管癌、肝癌、大腸癌等多種疾病的發生。由於鉈無色無味,且易溶於水,進入人體時人們不會發覺,使人類健康受到極大的威脅。

(1)鉈對胃腸道的影響:經口中毒後1~16天死亡的患者呈現腸充血、淤血、胃和上段腸管的黏膜點狀出血,以及黏膜細胞腫脹。經口中毒的病例中,通常可見肝髒淤血、顏色變灰黃色或黃色,鏡下可見肝細胞脂肪浸潤和中心性壞死。

(2)鉈對腎髒的影響:鉈中毒後6周,腎髒活檢顯示彌漫性增生性腎小球腎炎。人體標本中,腎切麵呈暗紅色或淤血,顯示明顯的充血,腎小管腫脹和腎小球變性改變。

(3)鉈對心血管係統的影響:兒童偶發性鉈中毒(2天內死亡)引起心髒脂肪變性,這些改變在年齡最小,存活時間最長的兒童中更明顯和彌散。在中毒後4~14天內死亡的病例中,發現新鮮的出血性心肌損傷,有些呈現局灶性出血。嚴重而持久的鉈中毒患者,血壓有明顯的波動,但是收縮期和舒張期高血壓僅短暫地發生。這些變化和所出現的心動過速與心電圖改變是鉈對自主神經係統直接影響引起的。心動過速可在中毒後1周時出現並持續5周。同時可出現的腎功能變化和尿中代謝產物濃度也提示,自主神經係統受累。

(4)鉈對皮膚和毛發的影響:鉈中毒病人可出現鼻、頰麵和鼻唇溝處皮膚由角質物質形成的濾泡性充填,麵部結痂性濕疹樣病損和痤瘡樣皮疹、手掌和足底幹皮脫落。不僅頭發而且有時睫毛、眉毛、臂和腿的毛發脫失。經皮膚活檢發現,毛幹的分裂有顯著的濾泡性充填和表皮鄰近的顆粒層嗜酸性角質透明蛋白顆粒。有時皮脂腺發生壞死。麵部膿瘡活檢顯示毛囊炎和毛囊的壞死。皮膚活檢可見角化過度和顆粒團形成過多。但柔毛、陰毛和腋毛則很少受累或受影響較晚,這是因為毛囊細胞隻有在有絲分裂活躍時才能受到影響。脫毛作用一般不會導致永久性毛發脫失。鉈誘導的脫發後長出的新毛發比脫失毛發更堅固,並也可在鉈中毒前已無毛發的區域,在中毒後不久,發現毛乳頭會有黑色區域,生長端逐漸變細,此為黑色素沉著和毛發纖維層變得疏鬆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