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自豪吧,朔師人(代序)(1 / 3)

尚連山

由《校刊》編輯部發起的“我與朔師”征文活動,曆經一年多時間,終於畫上圓滿的句號。經過周密組織,嚴格篩選、評審,最後將168篇優秀文稿編輯成書,《我與朔師——永恒的記憶》便問世了。

朔師作為一所中等師範學校,曆經六十多個年頭,走過一個甲子的歲月。她敞開胸懷地接納,滿懷激情地輸送,與數以萬計的人結下不解之緣,而這不解之緣成就了永恒的記憶。這記憶便是矗立在朔師人心頭的一座座豐碑。今天,在學校遷入現代、靚麗的新校區,即將升格為“師範高等專科學校”之際,收集這些記憶,珍藏這些記憶,展示這些記憶,具有曆史與現實的雙重意義,這些記憶見證了學校的創建和發展,也昭示著學校未來的提升和跨越。這些記憶還讓在朔師工作和學習過的人們在共同回望朔師成長的曆程中,去感受激越、跳躍的文脈律動,去感悟生生不息的精神傳承。從而使學校具有60年文化積澱的千秋文脈源遠流長,具有60年發展曆史的校本精神發揚光大,進而讓關注朔師人們的拳拳之心和這所學校貼得更近。這就是我們開展“我與朔師”征文活動,並將優秀征文編輯成書的初衷。

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我們接待和走訪了數百位從朔師走出去的“朔師人”,他們中有的曾是朔師的領導,有的曾是朔師的教師,有的曾是朔師的員工,有的曾是朔師的學生;他們中有國家省部級、廳局級、處級、科級領導幹部,有院校、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有國企和外企的領軍人物,有默默奉獻在教育戰線的人民教師;他們中有的已白發蒼蒼,步履蹣跚,在家安度晚年;有的剛剛退休離開工作崗位,但仍壯心不已,矢誌不渝,堅守著自己的專業愛好;有的年富力強,朝氣蓬勃書寫著壯麗人生;有的走出校門不久,辛勤奔波,求職安身,追求理想。無論他們屬於哪一類集群,一樣的是他們都擁有和保持著對朔師的懷念和眷戀,對朔師的期盼與祝福。其情切切,其意濃濃,令人感動。

——山陰縣七十九歲高齡的王玉瓏老師在《我與朔師》征文啟事見報不久,就在女兒的攙扶下,顫巍巍地來到校黨委辦公室,親自把文稿交到工作人員手中,態度恭謹而虔誠,就像久別的兒女回到故園,見到了親人。

——朔州市人大原副主任王希,見到來家中走訪的朔師校友,眼圈濕潤了,他拉住校友的手動情地說,朔師是我的娘家,我常常在夢裏回到朔師。同是朔州市人大原副主任張翠梅滿懷深情地回憶在附小(朔縣師範附屬學校)和大校(朔縣師範學校)讀書生活的往事,話語間流露出無盡的思念和眷戀。朔州市原副市長李堯欣然寫下“我寫朔師”一文,再現了朔師上世紀60年代初的輝煌歲月。省農業廳原副廳長樊茂枝忘情地說,母校的事我支持,我永遠是母校的學生,母校的兒子。

——山西廣播電視台高級記者常亮,畢業40多年來,母校“悠揚的鍾聲”、“沁人的綠蔭”、“火紅的晚霞”始終魂牽夢縈,難以忘懷。

——右玉縣民政局長郝旭日本人和他的父親、妹妹、妹夫、兒子一家三代五口人都是朔師人,三代朔師情,真摯濃烈,感人肺腑。

——朔州市農機局副局長石珠瑜說起朔師的事兒,激情飛揚,如數家珍,朔師六十年來的大事,幾乎都在他的記憶之中。在朔師工作了30年的三晉著名的美術教師王桂雲老師,離開朔師的28年裏,一有空就聯係在省城、大同等地的朔師人。她的珍藏本密密麻麻地記錄著朔師人的通訊信息,誰家喬遷,哪位換號,她都清楚,誰家遇到什麼難題,或者發生了什麼大事,她都知曉。她樂嗬嗬地說,每月多花幾百塊電話費,一點也不心疼,隻要能和朔師的人們說說話,心裏就高興。

——大同市人大副主任馬維平性格熱情溫和,把接待朔師的來人當做重要的事情,在百忙中擠出時間親自充當向導,遊覽雲岡石窟和大同古城牆,不厭其煩的講解,感人至深。山西大同大學後勤處副處長李貴從始至終陪伴朔師走訪者,安排食宿,聯係走訪對象,忙在其中,樂在其中。

——山西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劉旺處長在眾多高學曆的同事麵前坦然承認自己的第一學曆是朔縣師範,言談間流露出不無驕傲的神情。平魯“才子”劉珍,一直認為朔師是自己走出山溝走向社會的搖籃,三十五年來,做過小教、中教,幹過教育行政,也支援過“離天最近”的地方,遇到過不計其數提升學曆的機會,但他隻求自身素質與境界的真實提高,從沒有刻意去改變“朔師”這一學曆。

——朔師的老領導們不僅深切緬懷在朔師工作生活的難忘歲月,而且對朔師的發展寄予了殷切的關注。80高齡的老校長劉漢卿說起朔師的事兒,滔滔不絕,激情澎湃,好像回到當年。老校長雷式詢夫婦在朔師工作生活三十多年,把青春和美好歲月留在了朔師,當見到朔師的走訪者時,激動萬分,不顧妻子(靳翠芬老師)行動有礙,非要以家宴盛情款待,對朔師濃濃情意可見一斑。朔師原黨委書記喬世升,一接到特約撰文的信息,就廢寢忘食地趕寫,在逝世前把一萬多字的文稿交到工作人員手中。

——大同市教育局中招辦主任彭世權、省機構編製委員會辦公室副處長王立世、太鋼人事處處長白文喜、大同市發改委主任馬安全、大同市十二中校長王錄、朔州市中國銀行高級經理羅成、朔州市人壽保險公司副經理牛興旺等,非常重視朔師的這次征文活動,以極大的熱情四處聯係熟悉的朔師人,響應學校的行動。

——幾位編輯同誌,在這次征文活動中,冒嚴寒,頂酷暑,不畏辛勞,打電話,發短信,不嫌麻煩,不計節假日,聯係朔師人;上大同,下太原,克服重重困難,走訪朔師人。

……

可以說,正是這一代又一代的朔師人用他們的心血汗水,延續著滋養著朔師的文脈,使之生生不息,蓬勃湧動;也正是朔師厚德博學,敬業善教的文脈,使一代代的朔師人健康成長,一步步拓展、攀升。

所謂文脈,就是文化生命的基因。朔師文脈,就是內化了的朔師精神。

六十多年來,朔師將“厚德博學,敬業善教”的文脈與“辦好人民滿意的學校”的思想進行了完美融合,其深厚的人文底蘊、深邃的教育思想、成功的教育實踐,深度契合了晉北地區廣大學生、家長、社會對高水準師範教育的迫切願望,贏得了社會廣泛的肯定與讚譽。

大教育卓爾不群,蔚然一派,這是朔師的境界。

為祖國培養英才,輸送棟梁,這是朔師的責任。

讓學生健康成長,放飛夢想,這是朔師的抱負。

朔師文脈內涵豐富,主要涵蓋八個方麵:

——矢誌報國的愛國情懷。朔師的千秋文脈於1949年3月9日在艱苦的歲月中,便紮下茁壯之根係。這所學校,從它誕生之日起,就被賦予了強烈的民族複興和國家振興的色彩。建國前夕,它敞開胸懷接納來自四麵八方粗通文墨的莊稼漢,輪訓1班、輪訓2班,開班1年,為國家送出大量南下幹部和建設骨幹。建國初期,初中5個班、初師7個班為晉北教育以及晉北地區的建設注入新鮮血液。抗美援朝,學校組織學生從城市到鄉村,走家串戶廣泛宣傳,動員人們捐資捐物,踴躍報名參軍。那個時期,學校300多名學生,就有190名報名參軍。1953年、1954年愛國衛生運動轟轟烈烈。……無論哪個時期,學校始終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旋律,始終注重和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和報國誌向。時下唱紅歌、誦經典、講故事以及多種競賽活動在校園方興未艾,正是對這一傳統的繼承和發揚。

——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建校伊始,學校除了借用朔縣米昔馬莊天主教堂作為校舍外,其他辦學條件近乎為零。沒有師資,當時主持工作的王繕副校長就親自出馬,輾轉奔波,四處訪求,請回了五位教師,他們是陶通、李郡林、麻俊、郭兆昌、魏鏡如,他們是朔師教育的奠基者,更是朔師教學的功勳;物資匱乏,經費緊張,學校就搞多種經營,用僅有的一輛原始的花軲轆大車跑運輸,先後辦過小型磨麵鋪、小型油坊、小型粉坊、供銷社、門市部、印刷廠、煤粉廠。此外,開荒墾田種植園林,興辦農場、牧場。所有這些都逐步緩解了學校的經費困難,也逐步改善了師生的學習、生活條件。學校有過幾次大的房屋維修和校舍擴建,也都是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進行的。1994年,學校遷入市區。2010年10月,學校再次遷址,新校區占地552畝,建築麵積18萬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達到10億元。朔師的每一步發展,都離不開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而朔師在追求自身發展的過程中,始終得益於這個“傳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