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蘭的媽接著就說:“還有,各家各戶的房子都破破爛爛的,就算不亂扔亂堆垃圾了,村容還是整潔不起來嘛。”
馬上又有幾個婆娘附和:“就是,就是,大柳樹村的汙水都流到三溪河裏,我們洗個衣服都要跑上遊去,那個什麼生態、什麼環境的,怎麼能美喲?”
婆娘們還沒說完,男人們又把話頭搶過去了。
葉貴站了起來,打斷了婆娘們的話頭,說:“你們這些婆婆媽媽的小事就不要拿來煩村幹部了,我們隻說說,怎麼才能富裕起來呢?”
黃寶財說:“我想問一下,搞種植基地,搞綠色產業,要不要我們自己買種子,買地膜。我聽說,搞一個大棚就要好幾千塊呢。錢我家是真拿不出來了,就算去借錢,萬一搞虧了,婆娘鬧,孩子哭,那日子就真過不下去了!”
葉春生苦笑道:“對啊,還是像現在這樣種地比較順手,再養幾頭豬,栽幾棵樹,夠過日子就行了。”
“是啊!是啊!”這話一說出來,得到了大多數村民的讚同:“我們就隻會種地,能多種幾畝地,多打點糧食,我們就滿足了。”
桂花村的村民窮怕了,用人窮誌短來形容也不為過。
現在這個狀況,加上政府扶貧,大致能保個衣食無憂倒,手頭上有幾個小錢,也是預備著老人生病,孩子上學用的,再想拿出錢來搞種植,搞養殖,搞農家樂之類的,實在是勉為其難了。
真不能怪村民們沒理想,太現實,小農意識過重,本來家境就不富裕,誰還敢拿手頭上的幾個小錢來投入,萬一打了水漂,豈不是叫天天不應,哭地地不靈啊!
雖然黃天成、葉朝富、陳三旺等村幹部們並沒有表態,但從麵目表情上來看,他們同樣存在著疑問,隻是為了維護村委會的團結與和諧,才一直保持著沉默。
麵對這些懷疑的聲音,趙青雲先用算賬的方式來回答,他看著葉春生問道:“春生大哥,如果村裏給你二十畝地,你辛辛苦苦幹一年,能打多少糧食,能賺多少錢呢?這筆賬,我想大家扳著手指頭都能算得出來吧。”
桂花村的氣候還算可以,但畝產能夠有七八百斤的情況就很不錯了,二十畝地風調雨順的收成,也不過一萬六千斤的樣子,一斤三毛多錢的利潤,算下來四千到五千塊錢的年收入。
可是一個人能種得過來二十畝地嗎?
顯然不大可能,一家人都種地的話,這個收益就被攤薄了,就算三個人吧,平均下來人均年收入隻有一千五塊錢左右,餓倒是餓不著,但肯定談不上富裕,更奔不了小康。
這麼一算賬,葉春生等幾個宣稱隻會種地的村民們摸著後腦勺一陣訕笑。
但絕大多數的村民還是不相信,趙青雲隻是用嘴巴一扒拉,就能讓桂花村發生翻天覆地的的變化,從一個響當當的貧困村變成年人均收入過萬元的富裕村!
趙青雲看村民們對重建村小學響應積極,就把設想了許久的美好藍圖拋出來,希望能趁熱打鐵,沒想到,大家的激情沒點燃,倒招來了一盆又一盆的涼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