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牛車,又有幾種類型:
一種是大鐵車,又名邊車。該車體型龐大,車軸和車輪是固定的。車輻條呈雙十字形,以硬雜木製成,外圈包以鐵瓦,故名大鐵車。車軸很粗,與車轅摩擦處鑲以鐵鑒,不時加油。這種車可以拉糞、運貨、收割莊稼,姑娘出嫁時也以大鐵車為彩車,但是要以馬代牛,也以二馬或三馬挽拉。車後轅吊一尖底小口油瓶,供車軸上油使用。
一種是小牛車,形製同上,除寬度一樣外,其他部分都比較小巧,沒有鞍具、套繩,但是在雙轅前方橫安一杠,用牛肩抬拉,前有牛角別住。這種車基本保留了古老的二牛抬杠的形式,不夠靈活,上下坡方便,載重量也小,主要適用於山區、丘陵地帶。
另一種是勒勒車,又名轆轤車、羅羅車、牛牛車、遨樂車。因為以達斡爾族造此車馳名,又稱達斡爾車。該車由來已久,在高句麗壁畫中已有造車的形象。車以樺木製作,雙輪,輪高達一米三,雙轅,由一牛挽拉,此車製作容易,輕便,易於草原、雪地運輸,故有“草上飛”美譽。民國《呼倫貝爾誌略》:“蒙人載重致遠,駝、馬而外,有達呼爾所製之一種‘??車’,又名‘轆轆車’,亦曰‘大?輪車’。輪不甚圓,轅不求直,軸徑如椽,輪高四尺餘,以一牛曳之而行,首尾相連,一童子可禦十餘輛。不資??,惟遇山路崎嶇,防其損折,須攜帶斧齒,此為普通運載之車。若各旗富者坐車,則輪轅堅固,上覆木棚,蔽以蘆席,或內氈外布,亦有繃以樺皮者,駕一馬,與內地轎車略同。”蒙古族每個家庭都有若幹輛車,遷徙時首尾相接,成為車的長龍。古代蒙古族多用此車,形體較大,“車上造家,以車為幕。”常言說:“行則車為室,止則氈為廬。”明清時期以來,車上架木棚,掛皮張、氈子或樺樹皮。行走時,車隊首尾相連,一個婦女或小孩可駕駛七八輛以至十幾輛牛車。“勒勒”是吆喝牛的聲音。勒勒車起源於匈奴人,後來蒙古族將其推廣開來。
趕牛車要控製韁繩,以決定前進或則拐彎。趕車人有一定的口令,如開車喊:“駕”、“?”,停車喊“籲”、“站”,向左轉喊“喲籲”,向右轉喊“喔”。單獨趕牛的口令又有不同,走喊“?”,停喊“籲”,向左喊“咧咧”,向右喊“大大”,向左轉喊“列列回”,向右轉喊“大大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