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耕織圖(2 / 2)

1.康熙《禦製耕織圖》

該圖是康熙三十五年(1696),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命宮廷畫師焦秉貞繪的,由於康熙帝親撰序文並題詩,故名《禦製耕織圖》。焦秉貞所繪《耕織圖》是據南宋樓?《耕織圖》增減而成,並非全部照搬,也有他自己的創見。其畫目如下:

耕圖:[1]浸種,[2]耕,[3]耙耨,[4]耖,[5]碌碡,[6]布秧(播種),[7]初秧,[8]淤蔭,[9]拔秧,[10]插秧,[11]一耘,[12]二耘,[13]三耘,[14]灌溉,[15]收刈,[16]登場,[17]持穗,[18]舂碓,[19]篩,[20]簸揚,[21]礱,[22]入倉,[23]祭神。

織圖:[1]浴蠶,[2]二眠,[3]三眠,[4]大起,[5]捉績,[6]分箔,[7]采桑,[8]上簇,[9]炙箔,[10]下簇,[11]擇繭,[12]窖繭,[13]練絲,[14]蠶蛾,[15]祀謝,[16]緯,[17]織,[18]絡絲,[19]經,[20]染色,[21]攀花,[22]剪帛,[23]成衣。

康熙《禦製耕織圖》的內府刻本,在藝術上堪稱是清代殿板畫中的一部優秀作品。《禦製耕織圖》刻印之後18年,即1714年(康熙五十三年),在製墨中心皖南徽州開始陸續出現了幾種《禦製耕織圖》墨塊,其中以曹素功、汪希古所製最為著名。曹、汪兩家所製康熙《禦製耕織圖》縮小臨摹,然後刻製印模以精料精工製成。有特製的囊匣包裝收藏,已成為一代名墨,為收藏家所珍視。

2.雍正《耕織圖》

雍正年間也繪有《耕織圖》,作者待考,現存圖分耕織各23幅,畫目如下:

耕圖:[1]浸種,[2]耕,[3]耙耨,[4]耖,[5]碌碡,[6]布秧(播種)[7]初秧,[8]淤蔭,[9]拔秧,[10]插秧,[11]一耘,[12]二耘,[13]三耘,[14]灌溉,[15]收刈,[16]登場,[17]持穗,[18]舂碓,[19]篩,[20]簸揚,[21]礱,[22]入倉,[23]祭神。

織圖:[1]浴蠶,[2]二眠,[3]三眠,[4]大起,[5]捉績,[6]分箔,[7]采桑,[8]上簇,[9]炙箔,[10]下簇,[11]擇繭,[12]窖繭,[13]練絲,[14]蠶蛾,[15]祀神,[16]緯,[17]織,[18]絡絲,[19]經,[20]染色,[21]攀花,[22]剪帛,[23]成衣。

該書畫麵、畫目與康熙《禦製耕織圖》大同小異,隻是排列不一樣,又刪掉樓?的五言詩,每圖都有雍正禦題五言詩一首。

3.乾隆《禦題棉花圖》

該圖是清乾隆三十年(1765)直隸總督方觀承主持繪製的一套從植棉、紡績直到織染成布整個過程的圖譜,共16幅。每圖除附有文字說明及方觀承的七言詩外,還有乾隆帝親題七言詩一首,故名《禦題棉花圖》。圖目如下:

[1]棉花播種圖,[2]棉田灌溉圖,[3]棉田耘鋤圖,[4]摘尖圖,[5]采棉圖,[6]曬棉圖,[7]棉花收販圖,[8]軋花圖,[9]彈花圖,[10]拘節圖,[11]紡線圖,[12]挽經圖,[13]布漿,[14]上機圖,[15]織布圖,[16]煉染圖。

《禦題棉花圖》以圖為主,圖文並茂,通俗易懂,每圖前均有一段文字,簡明扼要地說明該項技術的要求,是當時倡導和推廣植棉和棉紡技術的優秀科普作品,是研究我國農業科技史,特別是植棉史、棉紡織史,以及清代前期冀中地區農業經濟的可貴資料。

4.光緒《耕織圖》

該圖是1978年在河南省博愛縣鄔莊一農家門樓牆壁上發現的,計耕、織各10幅,共20幅。分別刻在四塊長200厘米,寬30厘米的青石上,係減地線刻。從畫麵看,10幅是描繪水稻從種到收的生產過程。包括:[1]耕地,[2]運苗,[3]插秧,[4]澆水,[5]收割,[6]運稻,[7]碾打,[8]揚場裝袋,[9]運糧歸家,[10]慶豐收。另10幅是描繪棉花從播種到最後加工織成布的過程,其內容包括:[1]整地,[2]中耕除草培土,[3]摘棉歸家,[4]軋彈棉花,[5]紡紗繞線,[6]漿線,[7]絡線,[8]經線,[9]梳線,[10]織布與量衣。

博愛《耕織圖》石刻生動地展現了清末豫北人民男耕女織的形象,為我們研究當時使用的農具和紡織工具,以及農業科技史等提供了形象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