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象人搏牛(2 / 2)

澳門鬥牛有兩種形式:

一種是鬥牛士、捕牛隊與牛鬥。鬥牛士身穿18世紀的華麗盛裝,手持短標槍,手舞紅色披氈。當牛衝向紅色披氈時,鬥牛士即以短標槍刺牛頸,這時捕牛隊也衝入現場,共同將牛製服。

另一種是鬥牛士與公牛鬥。鬥牛士先揮動雙色大披氈,引逗公牛出來,公牛衝出來後,鬥牛士用短標槍刺其頸,且揮動大披氈,最後以刺中為目標,鬥牛士就可以凱旋了。

通過澳門鬥牛活動看出,它與歐式鬥牛既有共性,又有特點:

第一,澳門鬥牛不是為了將牛刺死,而是象征性地把牛頸刺傷。他們通過鬥牛比賽,選出最佳種牛,用來配種繁殖,功利目的比較明確。

第二,葡萄牙政府明確規定要保護鬥牛士和鬥牛,每隻牛一生僅能參加一次鬥牛活動,其角尖必磨平,並包以皮套,鬥牛士所用的標槍,尖鋒隻能有三厘米,不可過長。

澳門鬥牛來自葡萄牙,發源於12世紀,當時是軍人訓練體能的方式之一。當時的國王把野牛作為假想式的敵人,讓軍人們練習征戰,從而使鬥牛活動在上層社會和軍隊中間相當流行,後來才麵向社會,變成一種娛樂性活動。

澳門鬥牛活動規模較大,參加鬥牛表演者50人左右,包括鬥牛士、騎士和捕牛隊,後者實為鬥牛的支援隊伍,另外還需有20頭公牛、3匹良馬。1966年舉行了首屆鬥牛會,場麵十分隆重,1974年又舉辦了第二屆,1986年又辦了第三屆。每次鬥牛活動都有數千人參加,場內鬥牛士與牛激烈爭鬥,場外號角齊鳴,內外呼應,熱鬧非凡。

通過上述鬥牛看出,澳門鬥牛是比較文明的,故有“人道式鬥牛”之美譽。古代鬥牛是怎麼起源的呢?有人說是為了給公牛去勢,即在人與公牛搏鬥中,乘機把公牛的生殖器割下來。這種說法,不能令人信服。首先,我國遠在商周時期已有去勢或閹割技術,到漢代又有了相應的發展,是用不著在舉行龐大的鬥牛儀式中從事閹割的。其次,在談到鬥牛時,還要提到二郎神鬥牛魔的故事。民間傳說遠在戰國末期,秦國強大,在今四川地區設立蜀郡,李冰任太守。當時成都地勢低窪,江河密布,洪水一下,田野荒蕪,人畜死亡。李冰發動民眾,修築了都江堰。但是修一次,決堤一次。有一次,李冰的兒子二郎在江堤視察水情時,突然發現江中有一頭野牛,翻起數丈浪濤向堤壩衝去,二郎對跟隨他的弓箭手說:“這頭牛就是江神,現在我在胳膊上拴一白色帶子,下去與牛魔搏鬥,你們見牛魔就射箭,助我一臂之力。”說畢,二郎變成一頭大水牛,與牛魔廝鬥,直到洪水消退為止,但是二郎也消失在江水中。從此都江堰水患止住了,江水可灌田萬畝,使四川成為天府之國。人們為了紀念二郎的功績,專門修建了二郎廟,世代加以供奉。

我國古代鬥牛的基本內容是人與牛鬥,而這一格鬥有它古老的來源,即起源於狩獵活動。野牛是重要的狩獵對象,也是最凶猛的野獸之一。人類對付野牛的辦法,有多種多樣,有的用地弩塗毒射殺,有的用陷阱或木城活捉,也有的群起而攻之,有的握角,有的操牛,有的搬肩,有的則對準其要害部位,如咽喉、肛門,甚至生殖器,以利矛刺殺之,往往百發百中,置野牛於死地。我國古代的象人鬥牛,基本是再現了獵人在山間同野牛格鬥的種種形象。因此,鬥牛來源於狩獵,又高於狩獵。鬥牛是對遠古獵牛的回憶。通過鬥牛活動,還鍛煉了人們的勇敢、智慧和大膽向前的精神,正因為如此,鬥牛才為廣大人民所喜愛,在曆史上有旺盛的生命力,並長期地保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