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沿用明製。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京師除各署鞭春外,以彩繪按圖經製芒神土牛,舁以彩亭,導以儀仗鼓吹。交春之刻,京兆尹帥兩學諸生恭進大內。據禮部則例稱,立春前一日,順天府尹率宮迎春於東直門外,棣役舁芒神土牛,導以鼓樂,到府前陳於彩棚。立春日,大興、宛平縣令設案於午門外正中,府縣生員舁進,禮部官前導,尚書、侍郎、府展及丞後隨,由午門中門入。……府尹乃出土牛環擊,以示勸農之意。”各地也由地方官發放迎新春帖子,舉行迎春神儀式。不妨舉幾例說明:
光緒《翼城縣誌?歲時》:“立春前一日,喚樂戶二名,假之冠帶,一曰‘春官’,一曰‘春吏’。凡官長、薦紳之家皆叩謁之,以‘報春’。民間有市貨者鹹避焉,不則摯以去,無給直者。至期先一日,令拘集裏甲社雅,並伏人小妓,謂之毛女,演之署中。明發,率僚屬,盛冠帶,侈儀從,迓之東郊,謂之迎春。歸則鼓吹導前,土牛勾芒居後,舁之公宴而宴之。”
《錦縣誌》卷二十四:“立春先一日,地方守令迎春東郊。設彩棚於關帝廟左,供芒神、春牛像,按歲、月、日、時、幹支以定芒神服飾、春牛身首之色。農民辯色,以為水旱、疾病之占。”
民國《鐵嶺縣誌?歲時》:“立春為國家盛典。前一日,守土官率僚屬,盛陣鹵簿儀仗,雜以秧歌、龍燈、高腳、旱船等劇,並具芒神,春牛往東關高台廟拈香行禮,俗曰:‘演春’,即迎春於東郊也。”在《清史圖典》、《清俗紀聞》和《點石齋畫報》中都有祭祀神農迎春牛的活動形象。
類似記載,不勝枚舉,從中可以看出:迎春是在立春前一天進行的,地點是東郊,並在東郊設春亭、春棚或彩棚,供奉事先已經做好的芒神、春牛。最早的春官、執事是由巫師或祭司主持的,後來改用地位低賤的乞丐充任。他們沿街呼喊:“春來了,春來了。”以示報春。有些地方還抬著春官遊街。民國《筠連縣誌?歲時》:“立春先一日,扮小優人為仙童、彩女,盛飾之,立鐵架上,輿夫舁抬之,導以鼓吹彩仗,在官輿前往較場迎春,遍遊街市,謂之高妝。”官府迎春的隊伍,以鼓樂為先導,依次為官吏、農民,他們盛裝豔飾,扛著農具,並有樂隊跟從,往東郊春亭處,先向芒神行三跪六叩首禮,春官舉杯,授長官,長官接酒,又二跪六叩首,然後向春牛作揖,把芒神、春牛迎回城內,供於衙門內,供眾人朝拜。與此同時,春官還向各戶送春。
在黃河下遊地區,民間迎春時人們必成群結夥出村,以見到紅衣、紅頭巾、紅布包為吉。認為紅色是春天的象征,看到紅色光臨就說明迎來了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