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兒開,樹兒擺,我把巧娘迎下來。
牽牛郎,寫文章,筆墨紙硯都拿上。
我給巧娘獻西瓜,巧娘教我鉸菊花。
我給巧娘獻梨瓜,巧娘教我鉸梅花。
我給巧娘獻蜜桃,巧娘教我來繡描。
我給巧娘獻紅棗,巧娘教我把衣鉸。
我給巧娘獻辣子,巧娘教我鉸襪子。
一碗茶,兩碗茶,我跟巧娘洗白牙。
一碗水,兩碗水,我跟巧娘洗白腿。
一碗雪,兩碗雪,我跟巧娘洗白腳。
一頁瓦,兩頁瓦,我跟巧娘打著耍。
一塊磚,兩塊磚,我把巧娘送上天。
姑娘們邊唱邊撞擊兩碗,碗聲配歌聲,優美動聽,當香燒盡時,“迎巧”也告一段落。
第二步是賽巧。賽巧是在巧娘娘麵前舉行各種技巧比賽。當唱完乞巧歌後,姑娘們紛紛離開座位,個個微閉雙目,不言不語地模擬切菜、擀麵、紡線、織布、繡花等動作,你來我往,穿梭式忙碌。其中的穿針最為有趣,姑娘們環跪在巧娘娘周圍,先舉針線示眾,表示她們要穿針引線了,然後把手伸到巧娘娘的裙內,不用眼看,全憑感覺進行穿針,最後把穿好的針線拿出來,讓圍觀者過目,以顯示姑娘們心靈手巧。
第三步是占影測巧。當月兒淩空,銀輝灑地,夜靜人稀時,姑娘們在巧娘娘像前放一盆水,姑娘們依次把“巧芽芽”掐寸許投入水中,借著月光看盆底上的影子,影子如果像紡車、織布機、花朵,則象征姑娘是紡織刺繡能手,如盆底影像如菜刀、水瓢、鍋碗,則象征姑娘善於烹調,意味著是一位做飯能手,如果影子像鳳冠、霞帔,則象征姑娘能出人頭地,有大富大貴,前途似錦。
宋代還以蜘蛛占七夕。《東京夢華錄》卷八:“或以小蜘蛛安合於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裏巷與技館,往往列之門首,爭以侈糜相向。”光緒《荊州府誌?歲時》:“七夕,《事始》雲楚懷王初置七夕,婦女是日以彩縷等穿七孔針,陳瓜果於庭,以乞巧,有喜子網瓜上為得巧之驗。”
乞巧之後,姑娘們手挽成“花花轎”,兩人相抬,送走巧娘娘,其他人相隨,把巧娘娘抬往水潭邊或池塘邊,送其“過天河”會見牛郎。最後,姑娘們或伏在井邊觀看牛郎織女相逢的情景,或蹲在葡萄架下,傾聽牛郎與織女兩情依依的低聲絮語。
北京地區的乞巧則另有特點。
《北平風俗類征》:“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麵,繡針投之則浮。則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女槌,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婦或歎,女有泣者。”
從上述記載看出,舊時北京婦女,在乞巧時,先用碗盛水,放在正午的陽光下曬,每人都把繡針放在水麵上,如針浮而不沉,針在水中的影子散如花,動似雲,或呈鳥獸形,就認為“乞得巧”,因為這些影子表示織女給她一根巧針及一套靈巧的繡花本領,可以織出美麗的圖案來。不過,水底影粗且似槌,或彎曲不成形,就是“乞得拙”了,這是織女給一石杵,大傷女兒心,因此使其或歎息,或哭泣。
東北滿族的乞巧又是別具民族特點。當地人不用鋼針,而用本地盛產的鬆針代之,稱為“擲花針”,放在水碗中觀看針影。從民間到宮廷,都曾有過“擲花針”乞巧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