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號:號令。
[4]鶩(wù)伏:像鴨子似地伏著。鶩:鴨子。
[5]獨:隻有。戚然:憂慮的樣子。
[6]設:假設,假如。
[7]齏(jī)粉:碎粉,這裏用作動詞,被粉碎。
[8]瞿然:驚駭的樣子。
[9]何以為計:用什麼(辦法)作(對付敵人的)計策?何以:即“以何”,用什麼。計:計策。
[10]西人:指英法侵略軍。火器:指槍炮等用火藥力量發射的武器。
[11]操:拿。挾:持。盾:盾牌。
[12]猱(náo)進鷙(zhì)擊:像猿猴那樣(敏捷地)前進,像鷙鳥那樣(勇猛地)攻擊。猱:猿猴的一種。鷙:凶猛的鳥,與鷹、雕同類。
[13]悉:全,總合。
[14]無日:沒有多少日子,不要多久。
[15]“與其坐而待亡”兩句:意謂與其坐著等死,哪如奮起拯救我們村呢?
[16]而:假設連詞,如果,假如。
[17]瞻予馬首可也:看著我的馬頭,(隨著我行動)就行了。
婉貞於是率諸少年結束而出[1],皆玄衣白刃[2],剽疾如猿猴[3]。去村四裏有森林[4],陰翳蔽日[5],伏焉[6]。未幾[7],敵兵果舁炮至[8],蓋五六百人也[9]。拔刃奮起,率眾襲之。敵出不意,大驚擾,以槍上刺刀相搏擊,而便捷猛鷙終弗逮[10]。婉貞揮刀奮斫[11],所當無不披靡[12],敵乃紛退。婉貞大呼曰:“諸君!敵人遠我,欲以火器困我也。急逐弗失[13]!”於是眾人竭力撓之[14],彼此錯雜[15],紛紜拿鬥[16],敵槍終不能發。日暮,所擊殺者無慮百十人[17]。敵棄炮倉皇遁[18]。謝莊遂安。
[1]結束:結衣束帶,即整裝。出:出發。
[2]玄:黑色。白刃:雪亮的刀劍。
[3]剽(piāo)疾:敏捷,輕快。
[4]去:距離。
[5]陰翳(yì)蔽日:樹陰濃密能遮住太陽。陰:樹蔭。翳:遮蓋。
[6]伏焉:埋伏在這裏。
[7]未幾:不一會兒。
[8]舁(yú):抬,扛。
[9]蓋:表推測副詞,大概。
[10]“而便捷”句:然而,輕便敏捷勇猛到底趕不上(馮婉貞他們)。弗逮:不及,趕不上。
[11]奮斫(zhuó):猛砍。
[12]所當:所碰到的敵人。披靡:潰敗,這裏是“倒下”的意思。
[13]急逐:趕快追擊。失:失掉(戰機)。
[14]撓:擾亂,這裏有阻擋、截擊的意思。
[15]彼此錯雜:敵我交錯混雜在一起。
[16]紛紜拿鬥:雜亂地互相搏鬥。紛紜:多而雜亂。拿鬥:互相搏鬥。
[17]無慮:不用詳細計算。
[18]遁:逃跑。
在大敵當前,麵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是坐以待斃,還是奮起迎擊?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立場和態度。本文中的謝莊人民選擇了後者。小說通過描寫謝莊人民抗擊外國侵略軍的英雄事跡,歌頌了以馮婉貞為首的謝莊少年機智果敢,不畏強暴,英勇善戰的鬥爭精神,表現了中國人民頑強抗敵的光榮傳統和英雄氣概。
小說比較集中地刻畫出馮婉貞這個少年女英雄的形象。她年僅十九歲,卻卓有見識,勝不驕敗不餒,在強大的敵人麵前,頭腦冷靜,認真分析形勢,並抓住有利戰機,“以我所長,攻敵所短”,主動、靈活地控製戰局,終於以少勝多,獲得了戰鬥的勝利。尤其是在第二次戰鬥中,當五六百敵人向他們逼近時,婉貞“挾刃奮起,率眾襲之”,“揮刀奮斫,所當無不披靡”。這些描寫,說明婉貞不僅善於指揮,而且衝鋒在前、勇敢頑強。作者在刻畫婉貞的形象時,將她的父親三保與她進行對比,從而襯托出了婉貞的機智與勇敢。
本文敘事清楚,層次分明,結構嚴謹,繁簡得體。在語言運用上,作者善於用形象的語言來刻畫人物和描寫場麵。如“伏不少動”、“敵人紛墮如落葉”、“寨中人又鶩伏矣”、“猱進鷙擊”、“何異以孤羊投群狼”、“剽疾如猿猴”等,都抓住了描寫對象的主要特點,寥寥幾筆,就能達到情景宛然、曆曆在目的藝術效果。
(孫義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