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選自金代元好問的筆記小說集《續夷堅誌》。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縣)人。金代文學家,史學家。《續夷堅誌》共四卷,書名承南宋洪邁《夷堅誌》而來,是金代流傳至今的極為罕見的小說。《京娘墓》是全書中寫得最好的篇章之一。
都轉運使王寂元老之父礎[1],任平山令[2]。元老年二十許,初就舉選,肄業縣廨之後園[3]。一日晚,步花石間,與一女子遇。問其姓名,雲:“我前任楊令女。”元老悅其稚秀[4],微言挑之[5],女不怒而笑,因與之合。他日寒食[6],元老為友招,擊丸於園西隙地。仆有指京娘墓窩場者。元老因問京娘為誰,同輩言前令楊公女,字曰京娘,方笄而死[7],葬此。元老聞楊令公女,心始疑之。歸坐書舍,少頃女至。嬌啼宛轉[8],將進複止。謂元老曰:“君已知我,複何言也!幽明異路[9],亦難久處。今試期在邇[10],君必登科[11]。中間小有齟齬[12],至如有疾[13],亦當力疾而往[14]。當見君遼陽道中[15]。”言迄而去[16]。元老尋病[17],父因不欲令就舉。月餘小愈[18],元老銳意請行[19],以車載之。途次遼河澱[20],霖雨泥淖[21],車不能進,同行者鞭馬就道。車獨行數裏而軸折,元老憂不知所為。忽有田父腰斤斧、負軸而來[22]。問之,匠者也。元老歎曰:“此地前後二百裏無民居,今與匠者值[23],非陰相耶[24]?”治軸訖,將行,俄見一車[25],車中人即京娘也。元老驚喜曰:“爾亦至此乎?”京娘曰:“君不記遼陽道中相見之語乎?知君有難,故來相慰耳!”元老問:“我前途所至,可得知乎?”京娘即登車,第言“尚書珍重”而已[26]。元老不數日達上京[27],擢第[28]。明昌中為運使[29],車駕享太室[30],攝禮部尚書[31]。數日而薨[32]。
[1]轉運使:官名。唐置。初為水陸發運使,後設江淮轉運使,掌糧食、財賦轉運事務,多以大臣兼顧。宋置諸道轉運使,掌一路或數路軍需糧餉。後並兼軍事、刑名、巡視地方之職,為府州以上行政長官,權任甚重。以有兵權,故稱“漕師”。明代有轉運使,僅主鹽政。王寂:薊州玉田(今河北玉田縣)人,金天德三年進士,終於中都路轉運使,諡文肅。有《拙軒集》等傳世。
[2]平山:縣名,在今河北省西部太行山區。
[3]肄業:修習學業。廨(xiè):官署,舊時官吏辦公處的通稱。
[4]悅:喜歡。
[5]微言:秘密進言。挑:輕薄。通“佻”。
[6]寒食:節令名,在農曆清明前一或二天。
[7]笄(jī):本指簪子,這裏指女子可以盤頭插笄的年齡,即十五歲。
[8]宛轉:輾轉,曲折。
[9]幽明:舊稱人鬼的界域。地下為陰,故稱“幽”;人間為陽,故稱“明”。
[10]試期在邇:即試期已近。邇:近。
[11]登科:唐製,舉子放榜,止稱及第,待選服官,由吏部覆試,獲中,方稱“登科”。唐以後凡應試得中即稱“登科”。
[12]齟齬(jǔchuò):上下齒不相配合,比喻意見不合,不融洽。這裏指不順利、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