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選自唐·孟(qǐ)的《本事詩·情感第一》。孟,生卒年不詳,字初中,晚唐人,曾在梧州做官,後任司勳郎中。著有《本事詩》。《本事詩》一卷,唐代筆記小說集,多記唐詩本事,同時保存了一些唐代詩人軼事,分為情感、事感、高逸、怨憤、征異、征咎、嘲戲七類。
博陵崔護[1],資質甚美[2],而孤潔寡合[3]。舉進士下第。清明日,獨遊都城南。得居人莊。一畝之宮[4],而花木叢萃[5],寂若無人。扣門久之。有女子自門隙窺之,問曰:“誰耶?”護以姓字對,曰:“尋春獨行,酒渴求飲。”女入,以杯水至,開門,設床命坐[6]。獨倚小桃斜柯佇立[7],而意屬殊厚[8],妖姿媚態,綽有餘妍[9]。崔以言挑之,不對,目注者久之。崔辭去,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10]。崔亦睠盼而歸[11]。嗣後絕不複至。
及來歲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徑往尋之。門牆如故,而已鎖扃之[12]。崔因題詩於左扉曰[13]:“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麵桃花相映紅。人麵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後數日,偶至都城南,複往尋之。聞其中有哭聲,扣門問之。有老父出曰:“君非崔護邪?”曰:“是也。”又哭曰:“君殺吾女!”崔驚怛[14],莫知所答。老父曰:“吾女笄年知書,未適人[15]。自去年以來,常恍惚若有所失。比日與之出[16],及歸,見左扉有字,讀之,入門而病,遂絕食數日而死。吾老矣,此女所以不嫁者,將求君子以托吾身。今不幸而殞,得非君殺之耶!”又持崔大哭。
崔亦感慟,請入哭之,尚儼然在床[17]。崔舉其首,枕其股[18],哭而祝曰[19]:“某在斯[20]!某在斯!”須臾開目,半日複活。老父大喜,遂以女歸之。
[1]博陵:唐郡名,治所在今河北省定縣。崔護:字殷功,博陵人,貞元進士,官至嶺南節度使。曾作《題都城南莊》詩,本篇即是根據此詩演繹而成。
[2]資質:姿態,風度。
[3]孤潔寡合:孤傲清高,不合群。
[4]一畝之宮:一畝地大小的住宅。宮:古代房屋的統稱,後來才專指帝王的住所。
[5]叢萃:聚集而茂盛。
[6]床:古代坐具。
[7]斜柯:橫枝,斜枝。
[8]意屬:傾心,指男女愛悅。
[9]綽:形容女子體態柔美。妍:美。
[10]不勝情:不能控製自己的感情。不勝:承受不了。
[11]睠(juàn)盼:戀戀不合。睠:同“眷”。
[12]鎖扃:門鎖著。扃:本意為門戶,引申為關閉門戶。
[13]扉:門扇。
[14]驚怛(dá):驚恐。怛,畏懼,驚恐。
[15]適:女子出嫁。
[16]比日:近日,近來。
[17]儼然:嚴肅莊重的樣子。
[18]股:大腿
[19]祝:禱告。
[20]某:崔護自稱。斯:這裏。
這就是著名的“人麵桃花”的故事。一首《題都城南莊》,使一位僅存詩六首的詩人崔護得以不朽。一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愛情故事,卻流芳百世。這個故事究竟有什麼打動人心的地方?大約因為它是最為單純的一個愛情故事吧。沐浴在青春的陽光中,那樣純淨,那樣美麗。大自然呈現的是桃花和春風組成最美好的時節,男女主人公恰正當妙年,有著如桃花春風般絢爛而明亮的青春。一個“獨倚小桃斜柯佇立”的情竇初開的妙齡少女從此經曆了初涉愛河的甜蜜與痛苦,一個多情的詩人在心底留下一份珍貴的回憶。故事並沒有在朦朧愛情的神光離合中結束,而是緣著一首惆悵無限的詩,開始了大悲大喜、大起大落。正如湯顯祖在《牡丹亭·題詞》中所言:“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複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正是這種穿越生死的力量,把一個簡單的愛情故事變得蕩氣回腸,成為一曲愛與美的讚歌。
“人麵桃花”成為後人常用的一個典故。宋元戲文《崔護覓水》,元人白樸、尚仲賢的《崔護謁漿》雜劇,明人孟稱舜的《桃花人麵》雜劇,清人舒位的《人麵桃花》雜劇,都是據本篇改編而成。時至今日,它仍然是音樂、文學創作的一個重要素材,例如由陳蝶衣填詞、姚敏作曲、鄧麗君演唱的《人麵桃花》。
(尚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