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民工荒”到“精英荒”
“中國什麼都缺,就是不缺人!”這話幾乎成了“真理”,沒有人會反對。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這個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竟開始鬧人荒,而且並不是限於某個特殊部門,許多領域都出現了找不到人幹活的現象。
前一段的“民工荒”,實際上證實了有關專家在此之前對中國將麵臨勞動力短缺的預言,隻是預言兌現得比專家預料得快而已。如今另一個領域又出現嚴重缺人的現象:高級管理層。這一領域的精英白領供給嚴重不足,可能比“民工荒”對中國經濟產生更嚴重的威脅。
不久前,英國的《經濟學人》從外資的角度就中國的經濟人才問題進行了報道。目前外企在中國的投資,每周高達10億美元。外資毫無疑問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但是,這麼大筆的資金,誰來經營?外企紛紛抱怨找不到人。
Oracle中國南方及香港分部的執行經理Arics Poon直言不諱地指出:“我們必須(在中國)找到一群能力強、有職業精神的經理,否則就無法維持我們在中國的增長。”著名的會計公司Ernst&Young中國與香港部分的總裁Anthony Wu也承認:“我們已經決定不接一些主要客戶,因為我們沒有人手向他們提供服務。”
外企在中國紮根,就必須“本土化”,用當地的人才替代從本國派來的高薪管理人員,減少費用,否則就無優勢可言。如今,給外企服務的中國精英白領已經收入不菲。根據《經濟學人》的調查,在京滬兩大城市,外企中層的中方經理,年收入(包括工資和年終紅利)可達2.7萬~3.2萬美元,折合20多萬元人民幣;高級經理則收入高達4.6萬~5.4萬美元,相當於三四十萬人民幣;企業總裁則年收入8萬~9萬美元,即六七十萬人民幣。據《華爾街日報》報道,一般經營消費品和醫藥的公司,在美國一個有MBA的雇員可以掙到8.5萬~9.5萬美元的年薪,在亞洲的職位隻有這個數的一半。以這個標準衡量,中國白領的收入還是給外企省了一些錢。但是,如今中國的通貨膨脹率僅為2%。這些精英白領的工資上漲率則為6%~10%,甚至有過50%這樣神話般的加薪。可見這些人的價碼正在急劇看漲。以這樣的速度,再過幾年,中國的白領就會變得很貴了。
更重要的是,即使如此高薪,公司還是留不住人。2009年,在深圳,10個企業總裁中就有一個換了工作;在北京,12個中有一個跳槽。在全國範圍內,跳槽率從2001年的8.3%上漲到2004年的11.3%。有些小公司的跳槽率高達30%。像歐萊雅這樣知名的跨國公司,在中國擁有3000名雇員,跳槽率也接近15%,其人事經理稱他們在3年內幾乎把所有最初雇來的人丟光。
企業雇用一個高級白領,招募費用非常昂貴;人員不停地換,企業的正常運營就無法維持,大大影響了效率。再加上工資不斷地上漲,這些企業很快在中國就沒有賺頭。一些外企已經開始想後路,希望到別的國家找機會。
這一狀況,為中國經濟拉響了警報。中國能否像現在這樣持續地、大量地吸引外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國能否提供足夠的、稱職的管理人員來經營這些資本。否則,外資就不會再來。更重要的是,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勞動力費用在上升,中國必須不斷提高產業層次,擺脫低薪、低技術的陷阱,才有出路。從這個角度看,中國必須吸引高技術的尖端產業,而不僅僅是那些僅有很低技術要求的加工製造業。但是,越是尖端的產業,越需要高級管理人員。沒有足夠的管理人員,就會阻礙中國企業的升級。
高級白領的高薪,與民工的低薪甚至拿不到工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一現象,說明中國高級白領的嚴重短缺。外商的普遍抱怨是,在中國找個稱職的管理人員實在太難。好的就那麼幾個,誰都在搶,結果這些人在哪家都呆不長。GE的一位培訓主管稱,中國的高級管理人員還是第一代,他們的父母在國有企業效力,他們沒有榜樣可學。亞新科工業技術公司的一位總裁也說,中國的人才常常由兩部分人組成,一部分來自國有企業,官僚習氣太重;一部分來自私營企業,又實在有些太無法無天。更多的外商則抱怨,中國的雇員缺乏創意、冒險精神和管理才能,同時對自己的估價又太高。中國的教育太強調死記硬背。許多人才履曆很好,英語不錯,但總是沒有敢為天下先的闖勁。在一個部門按部就班還可以,一旦需要跨部門協調、主動和其他人合作,就無所適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