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中國經濟轉型三大導向
觀察視界
作者:首席觀察員
“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河南考察時的這段話確認了中國對經濟增速放緩的容忍度。對於即將到來的“十三五”來說,“新常態”預示著後危機時代經濟恢複的過程依然緩慢而痛苦。但正因對這種容忍的態度有了基礎,服務主導、創新主導和消費主導“三大主導”思路才更具有現實意義。
隨著我國宏觀經濟進入中高速增長的新階段,中國經濟正在發生著一場全麵而深刻的結構性變革。“十三五”時期,將由工業主導型的經濟轉向服務業主導型的經濟,由傳統產業主導型經濟轉向創新主導型經濟,由投資主導型的經濟轉向消費主導型的經濟,將成為中國經濟換擋轉型期的基本內涵和主要特征。
由工業主導型經濟轉向服務業主導型經濟
服務業的發展是現代市場經濟的一個顯著特征,也是衡量經濟社會發展繁榮程度和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誌。服務業已成為我國三次產業中增長最快的產業,對國民經濟的帶動和支撐作用明顯增強。但與世界上發達國家相比較,我國服務業仍然比重過低,工業比重過高,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實踐表明,城鎮化前期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是工業,次要動力是服務業;城鎮化後期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是服務業,次要動力是工業。“十三五”時期,在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大背景下,要加快推動由工業主導型經濟轉向服務業主導型經濟,推動創新發展、集群發展、融合發展促進服務經濟體係更加完善、更加高端、更加開放,進一步提高承載能力、服務能力、包容能力,基本建立起以現代服務業主導的現代經濟體係。
推進融合發展,實現新業態的新突破。推動生產性服務業與先進製造業融合發展,從“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重點是依靠市場機製和創新驅動,發展研發設計、商務服務、市場營銷、售後服務等服務領域。“十三五”要以物流業為戰略重點,加快完善集疏運體係,以金融業為核心,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提高信息技術服務水平,促進工業生產流程再造和優化。加快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推動製造業、商貿流通業等傳統產業利用電子商務實現轉型。同時,大力發展生活性服務業,在抓緊落實健康、養老服務和信息消費等方麵支持政策的同時,圍繞群眾迫切需要,采取有力措施,豐富文化、醫療、旅遊等服務供給,提高服務水平。使生活性、生產性服務業協同並進,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打造新引擎,同時挖掘內需潛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改善百姓生活質量。
推行負麵清單管理模式,推進市場準入改革。積極借鑒國際通行做法,進一步取消和減少服務業重點領域前置審批,切實加強政府服務和後續監管。在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地區,實行負麵清單管理,創造非禁即入的寬鬆發展環境和公平競爭環境。繼續加大工商登記製度改革力度。深化行政審批改革,進一步取消和下放服務業領域投資、生產經營、資質資格等許可認證。
推進投融資體製改革,扶持服務業發展。引導和支持商業銀行設立信貸專營機構,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貸款、信用保險和貿易融資等創新業務試點,為企業提供信用擔保融資。大力拓展直接融資渠道,推動發行高新技術企業和中小企業集合票據、集合債券、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緩解企業的資金困難。支持服務企業利用資本市場進行直接融資,加大利用股權融資工具的力度,建設真正意義上的天使投資、風險投資和股權投資的多層次投融資市場。
由要素主導型經濟轉向創新主導型經濟
新古典增長理論的索洛經濟增長模型認為,勞動力、資本(包括資金、土地和其他自然資源)的要素投入以及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三大源泉,當經濟達到均衡狀態時,人均產出增長速度隻取決於技術進步。“十三五”時期,勞動力、資金和環境成本將繼續處於上升通道,要素驅動型的經濟增長模式已難以為繼,將經濟增長的驅動力從要素投入轉向技術進步勢在必行。“十三五”是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曆史時期,要順應以智能、綠色和可持續為特征的新產業變革趨勢,著力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新引擎。
以創新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提供轉型升級新動力。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鏈,消除科技創新中的“孤島現象”。建立多元產業體係,沿著改造提升傳統支柱產業、培育壯大新的支柱產業、積極發展具有潛力的新興產業方向,通過科技創新轉換經濟增長動力機製,為產業升級提供新動力。“十三五”時期,大數據、雲計算、3D打印、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技術方向都麵臨著重大突破,將對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帶來革命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