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聯邦政府支出的種種工程費用及數目較小的直接救濟費用達180億美元,美國政府藉此修築了近1000座飛機場、12000多個運動場、800多座校舍與醫院,為各行各業的人提供了形形色色的工作機會,是迄今為止美國政府承擔執行的最宏大、最成功的救濟計。這一筆錢經過工人的口袋、通過不同渠道和消費,又回到了資本家手中,成功刺激了私人消費和個人投資。
1935年新政進入了第二階段主要以鞏固上一階段的成果為目的,頒布了一係列社會保險法案、全國勞工關係法案、公用事業法案等法規,以立法的形式鞏固新政成果。羅斯福認為,社會保險應該負責“從搖籃到墳墓”整個一生。為此,製定了《社會保險法》,法律規定,凡年滿65歲退休的工資勞動者,根據不同的工資水平,每月可得10至85美元的養老金。關於失業保險,羅斯福解釋說:“它不僅有助於個人避免在今後被解雇時去依靠救濟,而且通過維持購買力還將緩解一下經濟困難的衝擊。”保險金的來源,一半是由在職工人和雇主各交付相當工人工資1%的保險費,另一半則由聯邦政府撥付。這個社會保險法, 受到美國由下至上的絕大多數人的歡迎和讚許。
經過近一年的爭取,1938年6月14日通過了《公平勞動標準法》(又稱《工資工時法》),它的主要條款包括每周40小時工時,每小時40分最低工資;禁止使用16歲以下童工,在危險性工業中禁止使用18歲以下工人。關於最低工資的規定,隨著經濟的發展,日後陸續有所調整。這些社會立法,雖屬社會改良的範疇,但對廣大人民特別是工資勞動者甚有好處。為了解決社會保險製度的聯邦經費來源問題,羅斯福還開創性地實行了一種按收入和資產的多寡而征收的累進稅。對5萬美元純收入和4萬美元遺產征收31%,500萬美元以上的遺產可征收75%;公司稅過去一律是13.75%,根據1935年稅法,公司收入在5萬美元以下的稅率降為12.5%,5萬美元以上者增加為15%。
到1939年,羅斯福總統實施的新政在全國範圍內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新政幾乎涉及美國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麵,其中多數措施是針對美國擺脫危機,最大限度減輕危機後果的具體考慮,還有一些則是從資本主義長遠發展目標出發的遠景規劃,它的直接效果是使美國避免了經濟大崩潰,有助於美國走出危機。從1935年開始,美國幾乎所有的經濟指標都穩步回升,國民生產總值從1933年的742億美元又增至1939年的2049億美元,失業人數從1700萬下降至800萬,恢複了國民對國家製度的信心,擺脫了法西斯主義對民主製度的威脅,使危機中的美國避免出現激烈的社會動蕩,為後來美國參加反法西斯戰爭創造了有利的環境和條件,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二戰以後美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方向。還開創了資產階級政府大規模幹預經濟生活的先河,進一步提高了美國國家資本主義的壟斷程度,是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一個裏程碑。
大蕭條的影響比曆史上任何一次經濟衰退都要來得深遠。在所有國家中,經濟衰退的後果是大規模失業:美國1370萬,德國560萬,英國280萬(1932年的最大數據)。大蕭條對拉丁美洲也有重大影響,使得在一個幾乎被歐美銀行家和商人企業家完全支配的地區失去了外資和商品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