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秦始皇統一貨幣(2 / 2)

關於秦代半兩錢的重量,唐司馬貞《史記索隱》引《古今注》雲:“秦錢半兩,徑一寸二分,重十二銖。”秦始皇統一貨幣時鑄的標準半兩錢,根據目前出土資料可概括出以下特征:(1)錢重半兩,即12銖,合今7.8克,一般在8克左右,錢徑在3厘米以上;(2)錢文屬秦小篆,字形寬博,筆劃方折規範;(3)製作較精整,周邊流銅已經修磨。漢初統治者一再說“秦錢重難用”,就指的這種標準半兩錢。這種錢銷一枚可以改鑄輕錢數枚,所以被後來的官方和盜鑄者大量銷毀,留存下來的很少。

那時秦王朝嚴格規定,隻有朝廷擁有鑄錢權,嚴禁民間私鑄。秦“半兩”既為法定流通貨幣,就有嚴格的規定,按秦量製,每枚錢的重量相當於現在的8克左右。為了杜絕私鑄,檢驗“半兩”錢的分量,特地又鑄造了一種厚重的權錢(又稱法錢),麵文左右兩側有“重四兩”的小篆文字,穿孔上下有一定的數字符號,作為衡量的標準。按此權錢的標準,一枚權錢應當等於8枚“半兩”錢的重量,如果8枚“半兩”錢不等同於一枚權錢的重量,那就說明不符合標準。可知這種權錢的鑄造,在監督、規範當時全國錢幣的流通,進一步鞏固“半兩”錢的獨尊地位,保證統一貨幣政策的落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統一貨幣的意義

秦始皇統一貨幣與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一樣,有重大曆史意義。由於幣製的統一,克服了以往因諸侯割據造成的貨幣雜亂,大大便利了全國各地的商品交換和經濟往來,也有利於封建國家的賦稅征收,促進了經濟上統一局麵的發展,這是鞏固全國政治統一的重要條件;這一盛舉開創了中國貨幣史的新紀元,廢除了那些帶有原始形態的刀幣、布幣、蟻鼻錢等諸侯雜幣,選擇了最先進的貨幣形式,使中國貨幣進入規範化、標準化的軌道。由於這種圓形方孔錢容易貫穿,攜帶方便,磨損率低,從此成為中國封建王朝銅幣的主要形式。沿用了兩千多年,直到清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