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李淵(566—635),字叔德,唐代開國皇帝。先世本為趙郡(今河北趙縣)李氏,母為隋文帝獨孤皇後姐,所以受到重用。隋煬帝即位後,李淵任滎陽(今河南鄭州)、樓煩(今山西靜樂)二郡太守。後遷衛尉少卿、太原留守。當時,隋末農民起義遍布全國,李淵自知無力鎮壓農民起義,又深曉煬帝猜忌嗜殺,政局動亂,難於自保,便與次子李世民於公元617年5月起事。李淵起兵後,一麵請求始畢可汗派兵馬相助,一麵召募軍隊,並於7月率師南下。公元618年5月,李淵稱帝,改國號唐,定都長安。不久唐統一了全國。
李淵在位時期,依據隋文帝舊製,重新建立中央及地方行政製度,又修定律令格式,頒布均田製及租庸調製,重建府兵製,為唐代的職官、刑律、兵製、土地及課役等製度奠定了基礎。“玄武門之變”後,李淵退位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是為唐太宗。
濟世安民: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唐朝第二代皇帝,唐高宗李淵的次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書法家、詩人。他的前半生是立下赫赫武功的軍事家。年輕時策動其父反隋,統一全國。後通過“玄武門之變”,登上太子寶座,於公元627年即位。
即位後,他居安思危,任賢用良,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實行輕徭薄賦,疏緩刑罰的政策,並且進行了一係列政治、軍事改革,加強漢藏交流,被當時少數民族尊為“天可汗”,促成了社會安定、生產發展的升平景象,史稱“貞觀之治”。這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而且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但其晚年親征高句麗的戰爭給雙方人民帶來了災難,最後無功而還。
貞觀遺風:武則天
武則天(624—705)名曌(zhào),中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齡最大的皇帝(67歲即位),又是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她本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唐高宗時為皇後(655—683),唐中宗時為皇太後(683—690),後自立為武周皇帝(690—705),公元705年被逼退位。中宗複位不久後,武則天病死。
武則天足智多謀,兼涉文史。在執政期間,她繼續推行法治,開創殿試,創武舉、自舉、試官,親自考試貢士;修《姓氏錄》,列武氏為一等;重視農業,抵抗吐蕃的攻擾,收複西安。她在位期間,社會經濟有所發展,但由於大修廟宇,使人民負擔加重。武則天執政時期,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史家稱她的統治有“貞觀遺風”。
勵精圖治: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又稱唐明皇,睿宗李旦第三子。公元710年與太平公主合謀發動政變,殺韋後,擁其父睿宗即位,被立為太子。公元712年,受禪即位,改年號為開元。唐玄宗開元年間,社會安定,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後人稱這一時期為“開元盛世”。
唐玄宗後期,貪圖享樂,寵信並重用李林甫等奸臣,最終導致安史之亂發生。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標誌。
黃袍加身:宋**
宋**趙匡胤(927—976),宋代開國皇帝,祖籍涿州,生於河南洛陽,我國古代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公元960年他發動陳橋兵變,奪取後周政權,即帝位,國號宋,定都開封。
他用各個擊破、先南後北的戰略,先後攻滅後蜀、南漢、南唐等諸國,加強對契丹的防禦;杯酒釋兵權,削弱禁軍將領和藩鎮兵權;派文臣代軍人掌握地方行政,遣使臣掌握地方財政;分散宰相權力;興修水利等。他的政治措施加強了專治主義集權的統治,基本上結束了安史之亂以來藩鎮割據的局麵,鞏固了宋朝的統治,具有進步意義。但是,他重文輕武、偏重防內的方針,對形成宋代“積貧積弱”的局麵有所影響。
契丹英雄:遼**
遼**阿保機(872—926),耶律氏,漢名為億,是遼王朝的創建者。他出身契丹貴族,公元907年被推為可汗,統一契丹八部,控製鄰近的奚、女真等族。他采納漢族士大夫建議,推翻選舉可汗製度,於公元916年自立為帝,國號契丹,定年號為神冊,建都臨潢(今內蒙巴林左旗)。在位期間,他改革習俗、築城堡、發展農商,創製契丹文字和成文法典,並先後攻取營、平等州及渤海。這對契丹封建化過程的推進及曆史發展有重大意義。
女真英雄:金**
金**完顏阿骨打(1068—1123),漢名為旻(mín),因此也稱完顏旻,金王朝創建者。1113年任女真族部落聯盟酋長。次年率兵反遼取勝。1115年元旦稱帝,國號大金,年號收國,建都會寧(今黑龍江阿城縣南)。他推行“猛安謀克”製度,命人創製女真文字。1120年與北宋訂“海上之盟”,夾攻遼國,奪遼大片土地。這對女真族曆史發展有重大意義。
射雕英雄:成吉思汗
元**成吉思汗(1162—1227),蒙古開國君主,名鐵木真,卓越的政治家和軍事統帥。1206年被推為蒙古帝國的大汗,建立統一的蒙古貴族政權,製定軍事、政治、法律等製度,改變諸部長期混戰的局麵。即位後,展開大規模軍事活動,征服地域西達黑海海濱,東括幾乎整個東亞,建立了世界曆史上著名的橫跨歐亞兩洲的大帝國。1226年,他率兵南下進攻西夏,次年在西夏病死。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在曆史上起了進步作用。攻滅西夏,曲折地反映了當時中國各族交往日益密切的客觀趨勢,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有為天下:忽必烈
忽必烈(1215—1294)即元世祖,成吉思汗的孫子。1260年,在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東)繼承蒙古汗位。1264年,遷都大都(今北京)。1271年,正式定國號為元。1279年,滅南宋,統一了中國。他在位期間,任用漢族官僚,注意吸收中原地區曆代封建統治的經驗,建立了包括行省製度在內的各項製度,並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管理,鞏固和發展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他重視農業,設置司農司,勸課農桑,還設置河渠司,興修水利,使農業生產逐步得到恢複和發展。但他實行民族歧視政策,使元代社會矛盾一直都很尖銳。
平民皇帝:朱元璋
明**朱元璋(1328—1398),安徽鳳陽人,明朝開國皇帝,1368年至1398年在位,年號洪武。朱元璋自幼窮苦,曾為地主放牛,相傳還一度入皇覺寺當和尚。25歲時參加郭子興的紅巾軍,任吳國公後擊敗陳友諒為吳王。1368年在基本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和掃平元的殘餘勢力後,於南京稱帝,定國號為明,推翻元朝統治,統一中國。
朱元璋在位期間實行了抗擊外侵、革新政治、發展生產、安定民生等一係列有利於社會進步的政策,在政治、經濟、軍事、思想等方麵大力加強君主專製的中央集權統治,是中國曆史上最富傳奇色彩也最具爭議的皇帝之一。
一代雄主:明成祖
明成祖朱棣(1360—1424),明**朱元璋第四子,即位後年號永樂,世稱永樂皇帝(1402—1424年在位),著名軍事家、政治家。自幼習練兵事,漸通經史兵法。1370年封燕王,1383年就藩,擁有重兵,鎮守北平(今北京)。1398年,朱元璋病卒,皇太孫朱允炆嗣帝位後削藩,危及燕王。1399年7月,朱棣為奪帝位,以“清君側”為名舉兵反,號稱“靖難”之師。於1402年6月南渡長江,攻取京師(今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終。朱棣即帝位。為鞏固政權,殺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建文朝臣,並株連親朋,史稱“壬午之難”。同時削藩,加強中央集權。1421年,遷都北京。
朱棣在位期間提出“為治之道在寬猛適中”的原則。他利用科舉製及編修書籍等籠絡地主知識分子,宣揚儒家思想以改變明初嗜佛之風,選擇官吏力求因才而用,為當時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麵的發展奠定了思想和組織基礎。
戎馬生涯:**哈赤
清****哈赤(1559—1626),滿族,愛新覺羅氏,生於女真貴族家庭。八旗兵創建者和統帥,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哈赤花了三十年時間統一了東北女真各部落,並於1616年建立後金政權。但是他不滿足偏於一隅之地,逐鹿中原成為他的理想。1618年,他宣布“七大恨”,起兵反明。
**哈赤戎馬生涯四十多年,創建了一支能征善戰的八旗兵,培養出一批統軍有方的將領。他常親自率軍征戰,指授方略,強調以智取勝,創造了許多以弱勝強、以少克眾的著名戰例。其軍事思想對後來也有較大影響。
失意一生:順治
清世祖順治皇帝(1638—1661),名愛新覺羅·福臨,是皇太極第九子,其母為永福宮博爾濟吉特氏莊妃,即孝莊皇後。1643年承襲父位,時年6歲,由叔父睿親王多爾袞及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1644年改年號為順治。9月自盛京遷都北京。福臨是清朝入關的第一位皇帝。他於1651年親政。為加強皇權,他廢除了諸王貝勒管理各部事務的舊例,又采取了停止圈地、放寬逃人法等一係列緩和民族矛盾的措施。盡管很想有番作為,也頗為中原文化所吸引,但終因他周圍尚未形成一支以他為主導的強有力的政治勢力,致使他在與朝中反對漢化的勳舊大臣的較量中敗下陣來。政治和愛情的失意,使他英年早逝。曆史上關於他的死存在多種說法,更為他增添了許多傳奇色彩。
千古一帝:康熙
清聖祖康熙(1654—1722),名愛新覺羅·玄燁,清朝入關後的第二代皇帝,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8歲登基,10歲喪母,在其祖母孝莊太後的教導下長大成人。他雖年幼,卻年少老成,16歲便鏟除了鼇拜,繼而平定三藩叛亂,穩定了西南邊陲;重農治河,興修水利,發展了農業;收複台灣,擴大了大清的版圖;北拒沙俄,簽訂了《尼部楚條約》;西征蒙古,進一步穩定了大清的西北疆土。
康熙大帝好學上進,勤於政事,雄才大略,崇尚節約。他還組織編輯與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全唐詩》《康熙皇輿全覽圖》等圖書、曆法和地圖,為中華民族保存了豐厚的文化遺產。由於他的文治武功,我國多民族統一的局麵得到鞏固發展,出現“康乾盛世”的繁榮。
十全老人:乾隆
清高宗乾隆(1711—1799),名愛新覺羅·弘曆,是清朝入關後的第四位皇帝,在位六十年,後禪位於十五子顒琰(yóng
yǎn),即嘉慶帝,自己成為太上皇,他是壽命最長的皇帝。乾隆自幼就接受漢族傳統文化教育,四書五經,詩詞歌賦,書法繪畫,無一不精,文化修養很高,作詩多達四萬首。乾隆也認為自己在軍事上頗有成就,因此自稱“文治武功十全老人”。
乾隆即位後,以“寬猛相濟”理念施政,平定蒙古、新疆地區的叛亂,完善治理西藏,修建海塘,並主持編撰《四庫全書》。但是其晚年好大喜功,任用大貪官和珅,大興土木,又六下江南,耗費國家大量人力物力,整個清王朝也在乾隆末期由盛轉衰。
末代皇帝:溥儀
愛新覺羅·溥儀(1906—1967),清朝的最後一位皇帝,於1908年至1912年在位,年號宣統。3歲登基,由其父載灃攝政。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溥儀頒布《退位詔書》,宣告了清王朝的滅亡和兩千多年的封建帝製的結束。在張勳複辟期間,複位5個月後再次退位。1932年在日本扶持下,執政日本傀儡政權“滿洲國”,自1932年3月9日至1934年2月28日任滿洲國執政,年號為“大同”。1934年改國號為“滿洲帝國”,改稱皇帝,改年號為康德。1945年8月17日,溥儀在沈陽準備逃亡時被蘇聯紅軍俘虜,被帶到蘇聯。1950年8月初被押解回國,1959年正式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著有自傳《我的前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