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做連續性的議論。要激發下屬學習和進步的欲望。
(2)議論要機智幽默。
(3)要做具體的設計、調查、事實分析。
(4)不要以空談結束,要使座談會有較好的結果。
在這裏需要注意的一點是,領導的任務是引發下屬議論,在引導中要避免過度的表現,要和下屬站在同等的立場上來思考問題,有時再順著下屬的意思幫他們說,但最好別先發表自己的看法,覺得自己的某些觀點也需要亮明時,應該以普通參與者的身份。一旦議論引發以後,就以:“你的看法呢?”“你認為如何?”“有沒有反對意見?”等這些簡短的回答方式,將下屬逐漸引入議論的漩渦中,讓其暢所欲言。而自己則置身事外,以客觀的立場,認真觀察議題的研討,最後定下結論。作為一個領導,在座談會上,隻要能把下屬引進議論的漩渦,便起碼意味著做對了兩件事:一個是你主持了一個圓滿成功的會議,一個是你得出了一個有價值的研討結論。
技巧5:巧用激將法,激發出隱藏的自尊心
在一定的條件和環境下,當有些人的自尊心由於遭受挫折、犯了錯誤因而缺乏信心時,為了使之接受意見,而用語言故意貶低他、刺激他,從而激發起他強烈的自尊心。
你知道什麼是激將法嗎?激將法就是在一定的條件和環境下,當有些人的自尊心由於遭受挫折、犯了錯誤因而缺乏信心時,為了使之接受上司的意圖或意見,而用語言故意貶低他、刺激他,從而激發起他強烈的自尊心的方法。
常言說:“請將不如激將。”在人才的運用中,如能夠使用巧言激將法,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運用激將法時一定要注意區分對象,根據性格特征因人施法,猶如對症下藥,方能於病有益。否則,隻會白費唇舌、枉費心機。運用激將法還要看準時機。如果出言過早,時機不熟,就很容易使人泄氣;如果出言過遲,又成了“馬後炮”。除注意把握時機外,還要注意分寸,運用激將法,不痛不癢的語言猶如隔靴搔癢;但言語過於尖刻,也會使人反感。因而,語言激將要靈活運用。這裏介紹幾種用法:
1.直激法:就是麵對麵直截了當地來刺激對方、激怒他,以使他的自尊心激發起來。
有一個紡織廠改革用人製度時,對中層幹部實行毛遂自薦。能力技術俱佳的技術員小王乃眾望所歸。然而,不知何故小王遲疑難決。在廠領導的暗示下,一位老工人找到他,言詞激烈:“小王,你不也是一位大學的高材生嗎?大家都對你寄予厚望,沒想到你這麼沒出息,連個車間主任的位子都不敢接,真是窩囊廢!”
“我是窩囊廢?”小王騰地站起來,說:“我的大學白上了,連個車間主任也當不了麼?”說完就激情滿懷地走進廠領導的辦公室。
2.暗激法:有意識地褒揚第三者,暗中貶低對方,運用人們爭強好勝的心,激起他壓倒別人、超過別人的強烈願望。
三國時,諸葛亮為了抗曹來到江東,他深知孫權驕傲自負的性格。諸葛亮故意說曹軍有一百萬,其實曹兵有一百五十萬,兵多勢大,所向披靡。孫權對曹軍人數表示懷疑。諸葛亮說:“我隻講一百萬,怕嚇壞你們江東的人呀。”孫權中計,忙問:“那我是戰,還是不戰?”諸葛亮乘機說:“如果東吳人力、物力能與曹操對抗,那就戰;如自覺不敵,那就投降!”孫權不服,反問道:“依你之言,劉豫州緣何不降呢?”此話正在諸葛亮預料之中,於是進一步激他說:“田橫乃齊國一壯士,尚能堅守氣節,何況劉豫州乃皇室之後,蓋世英才,眾望所歸如百川入海,豈能屈膝投降、屈於他人旗下呢?”孫權被激得勃然大怒,發誓要與曹軍決一死戰。
在這個故事中,諸葛亮旁敲側擊刺中對方不甘落後於他人的自尊心,使他萌發一種非要超過第三者,以勝利者的姿態昂然屹立的念頭。
3.導激法:麵對不同的被激對象,有時簡單的否定、貶低收效甚微,還需要“激中有導”,用明確的或誘導性的語言,把對方的熱情激發起來。
某學校有一個差生黃剛總是喜歡與人打架。一次,他打了一位同學還自詡為英雄。老師批評他說:“打架算什麼英雄,學習超過他,那才是真正的英雄。”那個學生從此發憤學習,在後來的期末考試中果然取得了可喜成績。
作為一個公司老板,倘若在言談中使下屬心服口服,必然能在日常工作中達到彼此融和,上下一心,產生良好的效益。
以言談俘虜對方靠的是聰明才智和日常生活經驗的積累。主要方法有以下兩個:一個方法是強調責任。每個人都希望獲得他人的依賴和尊敬,當你抓住這一點而強調其能力時,就能夠輕易“俘虜”他。即使明知是奉承話,也樂於接受。自我感覺越好的人,越有這種傾向。
有一個聰明的老板想派他的一名下屬去邊遠的地方主持業務。他是這樣說的:“那裏的業務已亂如一團麻,整個企業都已受到影響,如不及時整頓,必將一敗到底。因而我首先考慮到了你,相信隻有你才能力挽狂瀾,起死回生,使那裏的業務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