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
作者:羅賢英 蔡紅梅
亨利 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的均勢理論內容非常豐富,不僅考察了均勢的基本理論特征,還追溯了均勢的曆史,總結了均勢的曆史形態。
一、基辛格關於均勢理論的曆史分析
基辛格認為均勢概念反映了啟蒙運動時期政治理論家思想。基辛格承認啟蒙思想家的均勢思想的理論合法性,卻認為他們將均勢結果說成了是均勢原因,將結果與意圖混淆。認為整個18世紀歐洲王國進行無數戰爭,卻沒有絲毫證據表明它們有實現國際有序的自覺目標,均衡在各國擴張權力的無序爭奪中逐漸顯現。英國加入歐洲大陸強化了最初均衡,當初英國是歐洲唯一願意、並有能力維持歐陸均衡的國家。拿破侖戰爭結束,以均衡原則設計國際形態的理論準備,在歐洲出現。
基辛格將19世紀均衡態勢分為兩種類型:俾斯麥模式與以帕麥斯頓-迪斯累裏政策為代表的英國模式。俾斯麥模式阻止挑戰的產生,建立盡可能的多方關係,使競爭各方降低要求;英國模式,等到均衡受到直接威脅才介入,並站在力量較弱一方。
基辛格還作了總體均衡和特殊均衡區分:總體均衡使得一國和一個國家集團試圖將其意誌強加在其他國家頭上變得危險;特殊均衡則規定某些大國互相之間的曆史關係。前者阻止一場全麵的總體戰,後者則是順利合作的條件。
二、基辛格對均衡曆史考察的現實目的
基辛格認為,歐洲均勢外交的曆史對現時代的外交具有極大的借鑒意義,他認為,“均勢”政治雖然古已有之,但均勢體係在人類曆史上卻很少存在。在人類的絕大部分曆史時期,帝國是典型的政府形態。帝國無意在一個國際體係中運作;帝國本身就是國際體係,帝國不需要均勢。
三、基辛格認為建立均衡理論是美國現實需要,符合美國外交需求
1.均衡是穩定的國際體係的基礎,但均衡並不是自然形成。要達成一種均衡,必須對力量關係有透徹了解,並采取與之相應的外交政策和策略。在核時代力量關係更加複雜的情況下,這一點尤其重要。在國際關係中既存在著相互對立,又存在著相互依存,因此力量和外交手段是推行一國政策時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麵。
2.60年代,世界各種政治力量發生了重大變化。西歐、日本力量的恢複和發展,致使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的領導地位日益動搖,第三世界崛起,中國國際影響擴大,大國操縱國際事務的局麵不再;蘇聯推行霸權主義,軍事力量迅速膨脹,大大縮小了與美國的核力量差距,成為美國強大競爭對手。同時,美國卻深陷侵越戰爭泥潭,政治、經濟、軍事力量速降,戰後初期的鼎盛時期結束,侵越失敗即是明證。1968年,基辛格在《外交》季刊上發表《美國外交政策的中心問題》,進一步闡發了他早期的思想,並提出明確的外交戰略。即,從權力政治出發,以勢力均衡為基礎,穩定國際形勢,以利於美國。成為尼克鬆政府的外交指導政策,為“尼克鬆主義”出台奠定了理論基礎。
四、基辛格對均勢理論的構想
1.均勢需要精心構建。均勢政策應當是後冷戰世界秩序的首要之選,後冷戰世界秩序的設計者應當像維也納體係的設計者那樣精心建構、維護均勢,以保持國際秩序的持久穩定。
2.均衡需要物質與精神均衡。均衡有兩種類型:總體均衡與特殊均衡。總體均衡使得一國和一個國家集團試圖將其意誌強加在其他國家頭上變得危險,特殊均衡則規定某些大國互相之間的曆史關係,前者阻止一場全麵的總體戰,後者則是順利合作的條件。
基辛格的均衡理論不僅考慮物質方麵的因素——國家權力由其軍隊規模和武器摧毀力決定,還強調國家權力精神因素——道德、心理均衡,基於價值與信仰的心理均衡。因此,基辛格認為在核時代實力的物質均衡與實力的心理均衡是密不可分的,甚至後者在某種意義上比前者更為重要。
五、基辛格均衡態勢的實現手段
基辛格認為,要達到上述均衡目的,需采用威懾加實力政策。
1.分級威懾。將戰略核力量威懾與常規力量威懾結合起來,強調大力恢複“自由世界”的常規力量。另外,分級威懾還意味著既要有地區性局部力量的威懾,還要有全球性整體力量的威懾。
2.多選擇的威懾。除了有以全麵戰爭戰略為最後手段的選擇外,還要有小於全麵戰爭規模的多樣性戰略選擇的威懾,如有限戰爭戰略的威懾。
3.建立軍事實力與使用它的意誌之間的結合。威懾需要兼備:力量,使用力量的決心和潛在的侵略者估計,要威懾起作用,三者缺一不可。
總之,基辛格的力量均衡理論,是其國際政治中構建合理穩定態勢的基石理論,對外交理論研究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