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當有怎樣的“問題意識”
刊首快語
作者:李忠誌
馬克思說:“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的確,每一個時代都有每一個時代的問題,特別是置身於一個快速變革的時期,問題出現的速度比我們解答得還要快。
有人說,我們已經步入了“問題時代”,此言大致不誣。當今社會,經濟突飛猛進,社會加速轉型,但發展中的問題也相伴相隨。汽車多了,霧霾天也來了;吃得好了,食品安全又讓人繃緊了神經。如何才能通過發展方式的轉變,謀求發展的全麵協調可持續?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滿口怨言的群體卻多了,如何才能處理好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係,營造和諧安定的發展環境?各式各樣的“最美”越來越多,可形形色色的“最醜”也讓人鬧心,如何才能提升道德水平,提供社會正常運轉的“潤滑劑”?在這樣一個“問題時代”,一個個問題需要回答,一個個矛盾需要破解。與此同時,人們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也已經與以往迥異,人們不再輕易認同、服從,而是更習慣於懷疑和說“不”。
如何看待發展中的問題,對於每一個社會成員而言,都是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特別是對於新聞工作者而言,有怎樣的“問題意識”,不僅僅是個人認識的問題,更關係到新聞工作的質量和導向。正如一位老新聞工作者所言,“如何看待發展中的問題,就是在檢驗你的立場、觀點和方法”。
正確的“問題意識”,首先要不回避問題。正視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有問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掩蓋問題。馬克思曾說過,一個問題,隻有當它被提出來時,才意味著解決問題的條件已經具備。新聞工作者作為社會的瞭望者和啄木鳥,有義務也有責任去發現問題、揭示問題。一個頭腦中沒有“問號”的記者不是一個好記者。一名新聞工作者,不能做“好好先生”,不能隻唱讚歌,不診病灶。新聞工作者及時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不是給黨和政府添亂,而是幫助黨和政府找到社會和民眾的關注點、焦慮點。隻有把這些關注點和焦慮點變成黨和政府的工作重點,民心才會順,社會方能穩。不回避問題,不僅僅體現在輿論監督上,正麵報道同樣也要有“問題意識”,同樣要回應社會關切,解答群眾疑惑。
正確的“問題意識”,必須有理性客觀的維度。鄧小平曾說:“過去我們講先發展起來。現在看,發展起來以後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一個矛盾解決了,新的問題又會產生,社會正是在這樣的矛盾更替中不斷進步。發展就是解決舊矛盾、同時又帶來新矛盾的過程。新聞工作者應當有這樣理性客觀的認識維度。麵對社會矛盾和難題,麵對公眾關心的熱點和焦點,新聞工作者應當發出自己的聲音。但是,我們的聲音應當是建設性的,而不是推波助瀾;應當以溝通為目的,而不是加深隔閡。新聞工作者激揚文字,不是為了嘩眾取寵,而是為了社會穩定,凝心聚力,聚合經濟社會發展的正能量。新聞工作者發現問題、揭示問題,都應當從這樣的一個思想原點出發。
善於發現問題,是新聞工作者的基本素養;理性對待問題,是新聞工作者應有的態度。既關注社會矛盾,又能讓公眾充滿發展的信心;既揭示社會問題,又能聚合起經濟社會發展的正能量,這不僅考驗新聞工作者的勇氣和智慧,更考驗新聞工作者的能力和態度。大轉型、大變革時代的新聞工作者,應當自覺樹立正確的“問題意識”,書寫無愧於時代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