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每個人都是旅行中的美景(1)(2 / 3)

人心不同,各有各的層麵,所以更要將心比心。我們喜歡的別人不一定喜歡。我們認為應該的,別人不一定有同感。認識一個人容易,但想要真正了解一個人卻不是容易的事情。不過,隻要設身處地地多為他人想一想,做到換位思考,結果就大不相同了。如果你對自己說:“假如我處在他當時的困境之中,我將有什麼感受?會有什麼樣的反應?”你就會省去許多時間和麻煩,同時也可以增加許多處理人際交往的技巧。

玫琳凱在談到人事管理和人際交往時曾經講述過她自己的一次親身經曆。

有一次,她參加了一堂銷售課程,講課的是一位很有名氣的銷售經理。他講得很好,既生動幽默又鼓舞人心,玫琳凱十分渴望和那位經理握握手。於是她排了一個多小時的隊,好不容易輪到她和經理麵對麵了,這位經理根本沒有用正眼看她,而是從她的肩膀望過去,看隊伍到底還有多長,甚至他沒有察覺自己正在和別人握手。一個多小時的守候得來的竟然是這種結果。玫琳凱覺得自己受到了莫大的侮辱和傷害。後來,玫琳凱有了自己的化妝品公司,她有很多次機會公開演講,也有很多次機會站在長長的隊伍麵前,和很多不認識的人不停地握手。

玫琳凱說:“每當我感到疲倦的時候,我總會想起那次令我感到受傷害的情形,然後我馬上會打起精神,麵帶微笑直視握手者的眼睛,我還會說些比較親近的話,哪怕是幾句簡短的閑談:‘我喜歡你的發型’或者‘你口紅的顏色漂亮極了!’我想盡可能讓對方感受到我的熱情和真誠。我一直在極力避免讓其他的事情來打擾我。隻要是和我握手的人,我都會把他當作那個時候我最重要的人。”

所謂的“人際關係”,就不能隻考慮自己的立場而忽視他人的立場和感受,否則那就是“一廂情願”。設身處地就是一種換位思考,是一種虛擬,換句話說,“如果我是他,站在他的位置,我會怎麼看待這個問題?我又能怎麼處理這件事情?”從字麵上來看,“設身”就是假設自己是當事人本身,“處地”就是處在當事人的地位和情境。

卡耐基說:“處理人際關係,就像釣魚一樣,你想得到對方的認同,就要考慮他們喜歡什麼?你有什麼可以滿足他們,並將他們吸引到自己身邊來?你想釣不同的魚,就要投放不同的餌。”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當你受傷的時候,別人的心或許也在痛。同樣的一句話可能引起一場紛爭,也可以帶來溫暖和微笑;同樣的一句話可能會毀滅一個人的前程,也可以變成一種鼓勵。

為他人著想,就是在為自己鋪路。日本著名企業家鬆下幸之助總結自己的成功經驗時說:“我成功的原因就是經常站在對方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在關鍵的時候幫助別人,別人也不會在關鍵的時候不理你,如果你見死不救,甚至是怕他東山再起對你不利而落井下石,那麼,當你遇到困境的時候,別人會袖手旁觀甚至也會落井下石。

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可以多一分理解,少一點矛盾。如果隻從自己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世界上那些不如意的事情都可能成為隨時引發矛盾的導火線。老板為什麼要求這麼嚴格?媽媽為什麼那麼囉唆?他(她)為什麼要拒絕我的好心?如果你接下來的推理不再以自己為中心,把對方當作主語繼續說下去,你會發現原來別人有難言之隱,有為難之處,所有的問題都將迎刃而解。

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可以多一點信賴,少一點盲目。為別人著想給對方帶來的是方便、利益和愉悅,別人自然會把你當作自己人來看待,無形之中就會信任你。而對你自己而言,先前那些盲目,你的困惑、惱怒、疑問……都會因此消除。

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可以多一分博大,少一腔怒氣。或許你還會為一件事情而耿耿於懷,甚至大動肝火,但是因為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思考,你將更加善解人意,更加寬容,更加和善,更加細心,你也會因此而心平氣和,一腔怒氣消散了,而同時你的人格也得到了升華。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朋友是什麼?詞典中給出的解釋是,所謂朋友,是指彼此有交情的人,建立朋友關係,既不需要法律規範,也不受傳統道德約束,隻要兩下有交情就算建立了朋友關係。但是同樣是朋友關係,卻有“君子之交”和“小人之交”之分。

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在《朋黨論》中說:“臣聽說朋黨的說法,自古以來就存在。隻希望君主能辨別他們是君子還是小人罷了。一般來說君子與君子,以共同道義結為朋黨,小人與小人,以共同的私利結為朋黨。”歐陽修這段論述提醒後人,交朋友,自古有之,一個人要成就一番事業,不能不交朋友,但是,我們要識別,和某人結交,是“以共同道義”的君子之交,還是“以共同私利”的小人之交,我們要“以共同道義”和君子結為朋友,不可“以共同私利”和小人結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