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不僅是一種狀態,更是一種人生的修為。獨處並沒有什麼不好,除了寂寞之外你也會發現意外的驚喜,當你全身心的沉浸在孤獨之中,你會在獨處中享受清淨,會在獨處中傾聽心靈的聲音。
人的生活方式有很多種,不論哪一種生活都需要在獨處的時候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寂寞之人才能成就一番事業。若獨處之時,仍心不在焉,時刻想著別的事,那麼負能量會侵吞你的心靈,容易做出做自己後悔之事。
獨處是一種獨到的修行
有的人害怕獨處,總是希望身邊有很多人的陪伴。其實,隻有獨處時我們才有空不斷地思考自己,在思考中不斷進步,也就是說,獨處對於我們來說是一種獨到的修行。
如果你存在一個熱鬧的場景中,你根本無暇去思考,你的整個思維會被熱鬧充斥,從而丟掉了冥想。修行之人,隻有獨處才能靜心,才能悟出人生的真理。
獨處是一種獨到的修行
獨處是一種能力,並不是所有的人在任何時候都可具備的。具備這種能力並不意味著不再感到寂寞,而在於安於寂寞並使之具有生產力。人在寂寞中有三種狀態。一是惶惶不安,沒有頭緒,百事無心,一心逃出寂寞;二是漸漸習慣於寂寞,安下心來,建立起生活的條理,用心做事來驅逐寂寞;三是寂寞本身成為一片詩意的土壤,一種創造的契機,誘發出關於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體驗。
獨處是生命中美好時刻和美好體驗,獨處雖然寂寞,可是寂寞中卻又有一種充實。獨處是靈魂生長的必要空間,在獨處時,我們從別人和事務中抽身出來,回到了自己。
我們獨自麵對自己和人生,開始了與自己的心靈以及與宇宙的神秘對話。一切嚴格意義上的靈魂生活都是在獨處時展開的。和他人一起談古說今,引經據典,那是閑聊和討論;唯有自己沉浸於古往今來大師們的傑作之時,才會有真正的心靈感悟;和別人一起遊山玩水,那隻是旅遊;唯有自己獨自麵對蒼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時,才會真正感受到與大自然的溝通。
心理學認為,人之所以需要獨處,是為了進行內在的整合。整合,就是把新的經驗放到內在記憶中的某個恰當位置上。唯有經過這一整合的過程,外來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為一個既獨立又生長著的係統。所以,有無獨處的能力,關係到一個人能否真正形成一個相對自足的內心世界,而這又會進而影響到他與外部世界的關係。
如何判斷一個人究竟有沒有他的“自我”呢?有一個十分可靠的檢驗方法,就是看他能不能獨處。當自己一個人待著時,你是感到百無聊賴,難以忍受呢,還是感到一種寧靜、充實和滿足?
獨處與一個人的性格沒有一點關係,愛好獨處的人同樣可能是一個性格活潑、喜歡朋友的人,隻是無論他怎麼樂於與別人交往,獨處始終是他生活中的必需。
心靈有家,生命才有路。學會獨處的人,心智才能夠成熟;學會獨處的人,心胸才能夠豁達;學會獨處的人,才能領悟到生活的深邃。獨處讓你更清楚自己的價值,獨處讓你更了解自己的需要,獨處幫助你用旁觀者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故事,獨處讓你更快樂、更加珍惜友誼,獨處讓你在安靜中體味生活……
人生是一場旅行,在人生路上,很多時候是要一個人走的,有時是自願,有時是無奈。但無論如何,學會獨處都可以讓你在最快的時間內找到生活的樂趣。
學會了獨處,向著成熟邁出堅實的一步
獨處,是個體從繁雜的外部環境,從紛擾的人事中抽身而出,回歸自我的情態;是個體正視自我,不逃避、不急躁,平和地體驗與理解自我的心態;是個體凝視自己的內心,聆聽自己的聲音,尋求自己的心思、意念,坦露自己心跡的狀態。
當個體獨處時,他會傾聽自我內心的聲音,會與自己對話。心底浮起的聲音如同晨曦中的微光,雖力度不大,卻足以震撼他的心靈。被這股柔軟細致的聲音光顧之後,個體會往深處回顧自己的經曆,反思自己的曆程,然後張開雙臂,擁抱自己不遠處的未來。獨處至極,還會感悟著自己人生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我是誰?從哪裏來?到哪兒去?”會以哲學的命題叩問自己的靈魂,讓心靈嚐試著回答,獲得生命的信息。
一個經常獨處的人,內心一定不會貧乏。他對生活的感受與體驗力會過於不常獨處者,獨處中所累積的自我意識會在言語中釋放。很多人話語貧瘠,文字蒼白,主要原因是與不會獨處有關。獨處的奧秘就在於讓你直逼自我,以自我審視的方式認識自己、呈現自己。以獨立、完整的個性融入大千世界、芸芸眾生,你就不容易迷失自我,因為你擁有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