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以詩入禪 妙趣縈篇(1 / 1)

以詩入禪 妙趣縈篇

吟苑縱橫

作者:傅秀宏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幾句詩,選自六祖慧能大師的五言禪詩《無相偈》,為禪詩的傑出代表作。禪詩,是指中國曆代與參禪領悟相關的詩,富含佛理禪意。無論“以禪寫詩”還是“以詩入禪”,禪理與詩趣巧妙融合,都能合二為一。華夏禪詩聖手非常多,如寒山、拾得、陶淵明、王梵誌、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蘇軾、曹雪芹,趙樸初、啟功、明暘、真禪、周汝昌等。

禪詩以詩入禪,以悟示人,以理服人,以趣悅人,如王維、蘇軾等詩人盡得禪語,而寒山、柳子厚等熟讀佛經,妙言佛語俱在。曆朝曆代有很多僧侶尼姑,也愛寫禪詩。宋代某尼姑的一首悟道詩,非常自然巧妙。詩曰:“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雲。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此詩是一首極妙的談禪說道之詩。作者以“春”喻“道”,妙語天成。佛法精要中有這樣的道理:人的雙眼常被塵埃遮蔽,苦苦尋覓卻看不到眼前的“春天”,這便是“心以身囚”的道理。求悟向內心尋覓,此尼拈花微笑,豁然開悟,“尋”、“踏”、“笑”、“嗅”四個動作,一氣嗬成,流轉自然,整首詩搖曳生姿。此詩禪理、詩趣相容,渾然如璞玉。用詞活潑,意境深遠,毫無雕琢附會之氣,寫盡詩情畫意之妙。梅花本雅物,乃春天信使,古代人講究“探梅”。尼姑賞春不遇,卻能探得一二梅消息,重在心靈上的禪機領會。因為梅是素淨花,隻有素淨心靈之人,才能無中生有,領得大欣賞。

禪詩具有禪品和詩韻。不少僧人、詩家淡泊名利,才有內心之悟。如東晉陶淵明的名詩:“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詩雖無禪語,但禪味隱透,若隱若現,睿哲啟人。

唐代詩人王維,生於信奉佛教家庭,他一生亦官亦隱,在圓滑與妥協中達到自己“內心和諧”。王維精通佛法,兼信南北二宗,儒、道皆通,故有“詩佛”美譽。王維的詩歌,禪境寧靜、悠深、歸一,將自性、物性、佛性巧妙融合,一派澄明寂靜。

王維的《竹裏館》膾炙人口,全詩寂中有聲,明暗相襯,雖無描寫,無抒情,確有大境界:“獨坐幽篁裏,彈琴複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幽幽竹林,琴弦獨撥,聲聲長嘯,唯有明月,與己相伴。短短數語,就勾畫出物我兩忘、塵念皆空之境。這首詩闡明了入禪後的最高境界。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這首《鳥鳴澗》,也是王維的禪機妙理之作。詩人將“人”、“桂花”、“春山”、“月”、“山鳥”、“春澗”融成一體,從“閑”、“靜”領悟“落”、“空”,讓“月出”、“春澗”見證“驚”、“鳴”,亦心境亦處境,字字蘊禪間,是氣韻悠深;空悲攝心處,卻意境圓融。因之,王維的詩包容禪、詩、畫三境。

禪詩之妙,求神韻心得之秘,妙在“不粘不脫、不即不離”。妙諦微言,如世尊拈花,迦葉微笑。由直覺感悟,直指人心。高妙的禪詩,有一種“興會超妙”之美,字字體現了禪宗思想的精髓。句中有餘味,衝澹已忘言。頓悟之境、沉冥之境、迷茫之境、和諧之境,貴在以空間延伸——來參悟萬事不縈於懷的逍遙與灑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