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情商——本世紀最偉大的發現(1 / 1)

美國前總統布什說:“你能調動情緒,就能調動一切!”1990年,一個心理學概念的提出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一場人類智能的革命,並引起了人們曠日持久的討論,這就是美國心理學家彼得·塞拉維和約翰·梅耶提出的情商概念。

情商(EQ)又稱情緒智力,是近年來心理學家們提出的與智力和智商相對應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緒、情感、意誌、耐受挫折等方麵的品質。總的來講,人與人之間的情商並無明顯的先天差別,更多與後天的培養息息相關。

長期以來,人們將智商視為人生成敗的決定因素,並將它作為衡量個人能力的主要指標。近百年間,研究者設計出五花八門的智商測試方法,接受各種測試的人數以億計。盡管研究規模如此巨大,耗時如此之長,但還是有不少人提出了疑問:智商高的人真的比普通人能力更強嗎?

有一個叫威廉·賓德的人,自一出生,他父親就采用各種手段開發其智力,因為父親想讓他成為世界上最聰明的人。3歲時他就能用本國語言自由閱讀和書寫,在當地可謂是神童,4歲時寫出了3篇500字的文章,6歲時寫了一篇解剖學論文。他就像一個金礦一樣,被他父親開采著,“聰明”是他唯一的代名詞。

小學入學的當天上午他被編入一年級,中午母親去接他時,他已經是三年級的學生了。他8歲上中學,11歲進入哈佛大學。由此可以看出,賓德的腦子足夠聰明,智商不可謂不高。他是眾多學子羨慕的對象。但是他後來的求職經曆與他的高智商完全不相襯,最後他離家出走,在一家商店當店員,一生碌碌無為。

很多人對此感到不解。細心的人應該還能夠回憶起類似於清華大學高才生劉海洋潑熊事件,不絕於耳畔的許多國內高等學府的學生因不堪各種壓力跳樓自殺,因一點小事而憤然用刀砍死同學……太多的天之驕子的言行讓善良的我們震驚,也讓我們開始尋找問題背後深層的原因。

難道是這些學生不夠聰明?還是他們不能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其實這些問題的根源不在於他們的智商,而是他們不懂控製自己的情緒,於是憤然失控;不能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於是在麵對人生逆境之時選擇了走向極端,甚至結束自己的生命。雖然他們有很高的智商,但他們的情商卻非常的低。可見情商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那麼情商的真正內涵是什麼呢?

情商不同於智商,它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由5種可以學習的能力組成的。

(1)了解自己情緒的能力。能立刻察覺出自己的情緒,並從中找出情緒產生的原因。

(2)控製自己情緒的能力。能夠安慰自己,感知自己,從而擺脫強烈的焦慮、憂鬱,控製刺激情緒的根源。

(3)自我激勵的能力。能夠及時地調整情緒,讓自己朝著一定的目標去努力,去奮鬥,從而增強注意力與創造力,從平凡走向成功。

(4)了解別人、認知別人情緒的能力。能充分感知別人的情緒並影響對方。

(5)維係並融洽人際關係的能力。

情商與人們的生活、工作息息相關,一個高情商的人在工作上易於成功,在婚姻中易產生幸福感,人際關係如魚得水。情商是一種能力,是一種創造,更是一種溝通技巧。既然是技巧,那麼就有規律可循,就能掌握,就能熟能生巧。隻要人們多點機智,多點磨煉,多點感情投資,也會像“情商高手”一樣,營造一個有利於自己生存的寬鬆環境,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交際圈,創造一個更能發揮自己才能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