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言抗戰期間,重慶打銅街一個住家屋簷下,在門框上還貼著一張紙條,上麵寫著“代辦運屍還鄉”。這也算是在當時為一一個類似於郵局性質的趕屍店。
隨著民智漸開,炸藥的廣泛使用排除了礁石,平坦了馬路,平緩了水流,出現了現代公路和汽車,不信邪的汽船也開始搭載屍體。人們的鄉土觀念也淡化,死在外地的遺民親屬也不再要求把屍體運回老家,哪裏死了就在哪裏埋了。
就像火車的出現粉碎了保鏢和綠林強盜聯合製造的神話一樣,趕屍人也被曆史逐步淘汰了。
過去的時候要是有人是犯了罪要被問斬的,一般在秋決臨刑的前一天,客籍死囚的親屬和同鄉甚至是那些好做善事的善人,一般都會湊一些銀子給他們請來的老司按照慣例是各著青衣和紅衣的兩位,買好一應物品。
在行刑當天,老司和助手以及幫忙的人都要在法場外等候。等到了午三刻,刀斧手手起刀落,死囚人頭落地後就可以開始幹活了。
一等到監斬官離開法場,紅衣老司即行法事念咒語,助手幫忙將被斬的客籍死囚身首縫合在一起,再由青衣老司將辰砂,也就是最好的朱砂,置於死者的腦門心、背膛心、胸膛心窩、左右手板心、腳掌心等七處,每處以一道神符壓住,然後用五色布條綁緊。
相傳,此七處是七竅出入之所,以辰砂神符封住是為了留住死者的七魄,人死後七魂會隨著七竅串出,要是七魄之中少了任何一個,那麼屍體都有詐屍的風險,最輕也是無法正常起屍。
在這些準備工序之後,還需要將一些朱砂塞入死者的耳、鼻、口中,再以神符,一般稱為辰州符堵緊。相傳,耳、鼻、口乃三魂出入之所,這樣做可將其魂魄留在死者體內。
值得注意的是,三魂七魄並不是一體的,在做起屍準備的途中,三魂七魄會在體內亂串,趕屍匠麵對這種情況的時候需要先定魂。
最後,還要在死者頸項上敷滿辰砂並貼上神符,用五色布條紮緊;再給死者戴上粽葉鬥笠,封麵而戴。諸事辦妥,紅衣老司念畢咒語,大喝一聲“起!”客籍死屍便會應聲站起……
趕屍的人是一個身穿道袍的法師。這些披著黑色屍布的屍體前,有一個活人,當地人叫做“趕屍匠”。無論屍體數量有多少,都由他一人趕。不管什麼天氣,都要穿著一雙草鞋,身上穿一身青布長衫,腰間係一黑色腰帶,頭上戴一頂青布帽,手執銅鑼,腰包藏著一包符。
當然這些在現在已經很少見了,要是你哪天在鄉間小路上遇到這幅打扮的人,估計你先回笑笑這種落伍的鄉巴佬。
法師不在屍後,而在屍前帶路,不打燈籠,因為他是一麵敲打著手中的小陰鑼,一麵領著這群屍體往前走的,手中搖著一個攝魂鈴,讓夜行人避開,通知有狗的人家把狗關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