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6世紀中期建立的真臘國,位於現在的柬埔寨和老撾南部。宋元時期,已有中國移民流寓真臘,被當地尊稱為“唐人”,兩國的貿易也有一定的發展。明清兩代移居柬埔寨的華人比宋元時有所增加,由中國人帶領當地居民共同開發的河仙港口地區,有“小廣州”之稱。明末清初,老撾華人數目已有3000多人。中國文化對柬、老兩國文化影響的一個重要例證,是兩國一直沿用中國的十二生肖。老撾的苗族和瑤族,與中國文化的聯係更密切,他們至今還書寫漢字帖、漢字對聯。
蒙古是一個內陸國家,麵積156.5萬平方公裏,居民主要是蒙古族。蒙古原屬中國的一部分,稱為外蒙古。1921年宣布獨立,1924年成立了蒙古人民共和國。從曆史上看,蒙古文化與中華文化的聯係源遠流長,民風習俗一脈相承。
13世紀,蒙古在中國北方崛起,南下中原,先後滅亡金朝和南宋,建立了統一中國的元朝。元朝隻是蒙古汗國的一部分。蒙古人的三次西征,在幅員廣闊的歐亞大陸上建立起空前龐大的帝國。蒙古南下西征,在傳播文化這一點上,可謂達到空前絕後的規模。不僅使自己在一定程度上漢化了,也使中華文化的向西傳播達到了一個高潮。
中亞五國包括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原來均屬於蘇聯。1989年蘇聯解體,這些國家相繼獨立。與中國鄰近的中亞地區,在很長時期內屬於中華文化圈的影響範圍。中國唐朝、宋朝與中亞地區保持著傳統的友好交往關係。
元代,蒙古這個馬背上的民族,同樣以中華文化為宗師,因而中華文化在中亞地區又有了更廣泛的傳播。大批的蒙古族人和漢族人從中國遷至中亞,使中國科技、宗教、生活禮俗等在當地有了更普遍的影響。
不丹是南亞的一個內陸國家,麵積4.6萬平方公裏。居民80%為不丹族(藏族的一個分支),多信喇嘛教,講不丹語(為藏語的方言),生肖習俗受到中華文化的一定影響。使用藏曆幹支紀年,以陰陽同木、火、土、金、水五行相配,交替出現。藏曆新年與十二生肖成為不丹人世代沿襲的節俗。
中國人很早就開始了向海外移民的曆史,但是直至19世紀中期以前,中國人移居海外的數量和規模並不很大。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此時英美實行禁奴措施,中止了持續幾個世紀的非洲黑奴貿易。為了尋找新的廉價勞動力來源,他們把目光轉向中國。隨之在中國南方諸省出現了以“苦力貿易”為主流的華工出國潮。
與此同時,還有另一部分中國人走出國門,這就是留學生。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陸續有成批的學子負笈海外,遍及美國、日本和西歐各國,成為中國曆史上空前的留學運動。這些留學生有的學成回國效力,也有的留居異邦,成為海外華人的一部分。
散布在世界各地的華人聚居區被稱為“華埠”、“中國城”,而更普遍的稱謂是“唐人街”。唐人街被稱為“華人的海外故鄉”,工作和生活在唐人街以外的華人,也時常來唐人街,領略這裏的鄉情。在亞洲、歐洲、美洲和大洋洲的主要城市,幾乎都有唐人街的存在。例如美國共有唐人街80個,舊金山唐人街是最大的一個,始建於1849年。加拿大約有唐人街十多個,溫哥華唐人街是其中規模最大的。
唐人街不僅是凝聚海外華人中國心的精神紐帶,也是一處向異國人民展示中華文化的櫥窗。特別是到了春節等中國人的傳統節日,唐人街都會布置成富有中國民族特色的節俗喜慶場麵,燈籠高掛,對聯迎門,生肖動物圖案隨處可見,舞獅舞龍熱鬧街頭。唐人街獨特的中華文化色彩也吸引著大量遊客,在當地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祖國的日益強大,中華文化的特殊魅力,5000多萬海外華人的優良品格,都贏得了世界各國的尊重和讚譽。在美國和加拿大的許多大城市相繼建立了中華文化中心,美國和加拿大政府還通過發行生肖郵票表達對華人的美好祝願。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達國家。它熱衷於發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生肖郵票,自然會對世界各國,尤其是許多歐美國家產生一定的影響。
生肖集郵的深入發展,不僅有利於推動集郵事業的創新發展,而且有利於推動中華傳統文化向全世界的傳播。在世界經濟日益一體化的今天,在東西方文化日益交融與碰撞的今天,生肖郵票對世界文化的影響不容小視。通過世界很多國家和地區發行生肖郵票,中國的十二生肖被更多的西方人和第三世界國家的民眾所接受。這一現象拉近了中國與世界各國人民的思想感情,其所產生的感染力、凝聚力和精神穿透力是任何說教都代替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