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十二生肖動物的民俗象征意義(2 / 3)

上古時代,物質條件簡陋,人與自然的關係密切,各種野獸給人類帶來災害的機會很多。蛇,尤其是毒蛇,由於目標不顯著,難於防範,對人的威脅也就更大一些。人們對蛇由畏生敬,終於將它作為崇拜的對象。遠古時代,由於蛇給人類帶來智慧與健康,所以成為人類崇拜的對象。在中國的創世神話傳說中,蛇可謂出盡風頭,例如,人類始祖伏羲和女媧就是人首蛇身。伏羲成為太陽神和東王公,以後演化成龍,女媧成為月亮神和西王母。

牛和牛文化始終伴隨著華夏民族農業文明發展史的進程。牛的忠厚、牛的勤勞、牛的倔強、牛的暴烈、牛的膽怯,也都和炎黃子孫性格中不同的側麵相類似,難怪中國神話中的炎帝為牛頭人身。不僅中國漢族具有崇拜圖騰的習俗,中國的許多少數民族也擁有各自的崇拜動物,其中還流傳著許多動人的傳說。

中國一些少數民族有崇虎習俗,如東北地區的赫哲族、鄂倫春族、達斡爾族、朝鮮族等,西南少數民族中的彝族、白族、傈僳族、納西族、普米族、怒族、拉祜族也都有崇虎的習俗。作為令百獸震恐的“山獸之君”,虎對古人的生活秩序和生命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脅,於是,虎很容易被古人因恐懼而神化而崇拜。人們崇拜虎無非兩個目的,一是願這位“百獸之王”不要危害自己、親屬、族人及家畜,二是幻想借助虎的神力來製服其他野獸及鬼怪。

人們對於豬的崇拜可以分為兩大時期。先是原始社會,當時生產方式處在狩獵時期,人們所崇拜的豬是野豬,它凶猛、強悍,因而人們畏懼它,希望它的威力能夠保護自己。於是人們便與它相親合,承認它是自己的祖先,祈求它的保佑,豬就有了辟邪鎮妖的神格功能。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從狩獵生產發展為畜牧業與農業生產時,豬是人類最早馴養的家畜之一,從此對於豬的崇拜與先前的意義開始有所不同。但這種崇拜卻變得更廣更深,豬開始成為農耕生產、定居生活的標誌。它為人類提供美味的肉食,因此自那時起它不僅能夠辟邪、鎮妖,而且與生活的富足、安泰緊密相關。

第三,來源於對各民族及國外生肖文化的融合。

中國西藏地區采用的是藏曆饒回紀年法標誌年代,也有用在位的中國皇帝年號標誌年代的。藏曆元年為公元1027年(即北宋宋仁宗趙禎天聖五年,丁卯年)。藏曆是從第一饒回第一年開始的,是以天幹地支加陰陽相配,以60年為一個周期。它一方麵表示年序,另一方麵可以從中推算出與藏曆年相對應的公元年。

幹支生肖這種獨特紀年方法的來源,有一種觀點認為來自遊牧民族。中國自古有以幹支紀年的辦法,而隻有在古代中國西部、北部等地的少數民族,主要從事遊牧,在和各種動物打交道中創造了一種動物紀年的方法。此後隨著民族間的融合,華夏族的幹支紀年法與少數民族的動物紀年法相融合,產生了十二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