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支紀日究竟起於何時?現已無法考證。但從甲骨文的幹支表中,便可說明殷商時代就有了係統的幹支紀日法,隻是有的是幹支並用,有的隻用天幹,不用地支。
中國早在2000多年前就采用的幹支紀年法,是由10個天幹和12個地支相配合而來的,它們的最小公倍數是60,所以中國人稱60年為一花甲。
十二生肖又稱“十二屬相”。民間用以計算年齡的方法,即將十二地支各配相應動物名稱,組成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十二屬相。
十二生肖是中國一種傳統的紀年方法。辦法是,在采用天幹配地支紀年的同時,又用十二地支各配一種相應的動物名字,表示這一年順序和名稱。如辛酉年又稱雞年,這一年出生的人便屬雞。
三、有關生肖源流的史料
將幹支紀年與動物紀年相配始於何時,尚不可考。近年的研究表明,幹支紀日源於商朝後期,紀月、紀日與紀時開始於戰國時期。十二生肖紀年法產生於戰國時期的中原地區,與地支相配先用於紀日,後用於紀年。
新的曆史考古發現不斷向人們提供十二生肖來源的新史料。20世紀70年代在湖北雲夢睡虎地和80年代在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竹簡《日書》中,就有關於十二生肖比較完整的記錄。這兩處墓地分別下葬於秦始皇三十年和秦始皇八年或九年初雲夢縣睡虎地十一號秦墓出土的竹簡中,有一部比較完整的《日書》,記有“子鼠”、“醜牛”、“寅虎”、“卯兔”、“亥豕(豬)”,其他雖有蛇、馬、羊等,但與地支配合有異。而天水一號秦基出土的竹簡中,十二地支與生肖動物相配,已有十個同當今的完全相同,隻有“辰”配“蟲”、“巳”配“雞”不同,“雞”已有“酉”相配,重複出現,研究專家認為,很可能是誤刻。因此,生肖的最初形成時間可能是秦代前後。
以往比較流行的說法是:十二生肖紀年法,南北朝時已普遍使用,其完整記載,最早見於東漢王充《論衡·物勢篇》:“寅木,其禽虎也;戌土,其禽犬也;醜未亦土;醜禽牛、未禽羊也;……亥水;其禽家也;巳火;其禽蛇也;子亦水,其禽鼠也;午亦火,其禽馬也。”
生肖的起源有一個由雛形演變步入成熟的發展過程,不可能是在某一個曆史時段很快形成。無論是內蒙古草原發現的十二生肖岩畫、先秦的《日書》竹簡或漢代王充的十二生肖文字記述,都是華夏先民的形象思維活動產生的文化創造。在對生肖文化史的研究過程中,隨著新的史料被挖掘、新的文物被發現,相信十二生肖紀年的曆史淵源,必將被人們更清晰、更準確地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