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0章 走出知識迷霧——不懷疑難以發現真理(1 / 1)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孟子》

一個人的知識不能僅僅來自書本,還需要注重從實踐中學習。程頤說“學者先要會疑”,張載說“學則須疑”,都強調閱讀時要既學且問。

讀書首先要破除對書的迷信和盲從。孟子是說明讀書切不可被書所迷惑,更不能把書中所說的都看作真理,一味盲從。書不過是前人的一些言論和思想,而這些言論和思想並不是當時作者真正的想法,因為一切東西當落到紙上的時候都已經是第二義了。

我們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曆,那就是當我們想寫出某些東西的時候,總感覺無法具體而真實地表達。其實這不僅是我們的困惑,就是那些大師和泰鬥們也有著類似的困惑。誠如孟子所說:“大匠能與人規矩,不能與人巧。”書給予我們的也不過是前人知識和思想的“規矩”而已,至於“巧”,則要看我們自己的修行了。

書本上的東西,不一定都是無可非議的。要打破對書本的迷信,避免陷入盲目性,就要在讀書時大膽懷疑。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讀《尚書·禹貢》篇,對書中關於長江起源的說法提出了疑問。後來,他通過實地考察,終於做出了金沙江是長江上源的新結論,比史書上的傳統說法進了一步。

讀書貴有疑。明代人陳獻章說:“前輩謂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疑能增進興趣。帶著疑問讀書,其味無窮。大科學家愛因斯坦一生對讀書始終興趣十足,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總是帶著疑問讀書。疑,常常是獲得真知的先導。著名科學家李四光有言:“不懷疑不能見真理。”大膽懷疑必然引出科學釋疑。問題在懷疑中提出,才有可能在深入研究中解決;而問題的解決,便是獲得真知灼見的前提。著名數學家華羅庚之所以取得豐碩的研究成果,正是因為他對書本上某些現成的結論,能夠大膽懷疑並科學釋疑。

讀書貴有疑,可貴之處,就是獨立思考,敢於大膽探索和追求。但是,提倡讀書有疑,並不是脫離客觀實際,並不是違背科學原理地胡猜亂疑。要疑得正確,疑得有長進,還必須善於疑。否則,當疑不疑,不當疑又亂疑,那不但得不到任何長進,相反還會把思想引上邪路,這決不是我們應取的治學態度。

所以,一個人要想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不但要愛讀書、讀好書,還要善於讀書、敢於質疑,隻有這樣,才能辨偽去妄,才能有所發現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