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 心懷天下的大智慧(1 / 1)

儒家的智慧更多地包含著一種千古不朽的人文精神,它對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嚴、價值、意義的追問、理解和把握,以及對價值理想或終極理想的執著探索追求,形成了強大的民族凝聚力,是中華文明建設與發展的主要動力之源。在中國儒學人文精神的視野中,差異化的生命個體本身就是獨特的、複雜的、創造的“生生和合體”。生生是儒學人文精神的血脈。

憂患精神、人本精神、和合精神、篤行精神、樂道精神是儒家精神的精髓,是儒家智慧的體現。這五大精神是人對惡劣的自然環境、變化複雜的社會環境的思考和回應,是對本體生命尊嚴、意義的重建,是對價值理想的終極追求。

憂患精神——心懷天下的智慧。儒家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是對於國家、生命和人民生存的關懷,是對個體和整體命運、變化的責任和使命意識的表征。以知識分子為代表的中華民族全民憂患意識由此得以孕育,走過了宗教的人文化、聖王的分裂和“士”的自我覺醒的曆程,在漫漫歲月中鑄就而成。

孔子講“士誌於道”,首倡知識分子以維護道德價值理念為己任,肩負起拯救社會無序的宏願,激發起無數誌士憂道憂民的悲情,人格結構得以豐隆。這種憂道的積極入世和承擔實踐責任,使憂世憫民精神得以提升,而與“仁”相融合。

孟子繼承孔子的憂患精神,提出了“憂患”概念,認為人的生命生存、事業興敗、國家存亡都與有否憂患意識相關聯。範仲淹發揮孟子與民同樂的思想,在《嶽陽樓記》中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憂樂觀,光照後世。

人本精神——明於本體的智慧。什麼是人本?中國古代人本思想與西方現代人本思想意思不同,是指以人為根本,肯定人在自然、社會中的地位、作用和價值,並以此為中心,解釋一切問題。在解釋一切問題中所體現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作用的價值,更富於智慧。

和合精神——“自我”與“大我”的智慧。和合是儒學對人的生存、意義、可能世界的思考活動,它是儒學所普遍認同的理念,並縱貫儒學演變的全過程,盡管先秦以後有斷裂,但仍有傳承。它統攝社會倫理道德、心理結構、價值觀念、行為方式、思維方式、審美情感等。

和合精神是儒家的價值理想。它既是宇宙精神,又是道德精神,是天道與人道,即天人合一的精神,是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心靈衝突融合而和合的精神。和合是天地萬物存有的根據或原因,是存有的方式,是動態的、開放的過程,是心情寧靜安詳、心緒平和恬淡、心靈充實愉悅的境界,可以達到人和而天和、人合而天合、人樂而天樂的天人和樂的和合境界。

篤行精神——進取不屈的智慧。它凸顯於儒學入世品格和剛健精神,是儒學積極投身現實社會、奮發進取、自強不息、追求自己理想價值實現的精神。儒學認為,憂患精神的化解、樂道精神的實現、和合精神的追求、人本精神的弘揚,都有賴於篤行精神的支撐和踐行。儒學由於其具有入世品格和剛健精神,激發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和憂患精神,提升了處貧賤而樂於救道的樂感精神,探索了“和實生物”和化解人與自然、社會、人際衝突融合的和合精神,培育了仁者愛人、民貴君輕、水(人民)能載舟亦能覆舟的人道(人本)精神。在憂患、和合、人本等精神中,都蘊涵著篤行精神的意蘊。

樂道精神——自信悠然的智慧。儒家並非正人君子板著一副威嚴的麵孔,而是懂得享受生活,且講究生活的質量。“窮則獨善其身”是一個人偷著樂,“達則兼善天下”是天下同樂。樂道精神是以求道、得道為快樂的精神。人總有所向往,有所追求,這是精神的特殊需要。無論是創建理論、學說,還是研究高超的技藝,如茶道、花道等等,都是一種樂道精神。隻要可以給人以精神寧靜、愉悅的享受,都可以接受。在這種健康的享受中,人的氣質得到了陶冶,精神獲得了提升,情操獲得了超拔。

本書通過對儒家思想與精神的集中展現,讓您再次感受到它的博大精深、無比鮮活的生命力,同時再次得到它有力而無價的幫助,從而獲得更多的人生智慧。

總之,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作者不是死死揪住儒家原文中某個字大做文章,以顯示自己滿肚子的之乎者也,而是用儒家的智慧來解決當今生活中的具體問題,具有非常現實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