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酸 辣 準 記 者(1 / 1)

在我的心目中,記者應是正義的化身,民眾的代言人,黨和政府的親民使者。在這莊嚴的記者節裏,作為一名曾經的準記者,撫今思昔,感概萬千。

那年,我在一所高中學校任生物老師,下課時,聽學生議論某小學開挖了一口黃鱔池,為節約養殖成本,學校發動小學生捕捉蝌蚪代替飼料,聽畢,我心裏一陣沉重,課餘時間到實地看了看,池麵上果然漂浮著零星的死蝌蚪,職業的良知驅使著我,連夜寫成一篇《怎能讓學生捕捉蝌蚪?》,第三天,縣廣播站即播出,那所學校聞錯就改,我這才舒了一口氣。

自此,我與新聞寫作結下了深深的緣。課餘時間,我夾著一隻小包,奔波在區、鄉、村之間,尋覓著我所需要的素材,體裁也越寫越寬,從消息、通訊、報告文學,寫到言論、科普作品,每年發稿都在30篇以上,多次獲得市、縣宣傳部門的嘉獎和表彰。

名氣漸長,找我的人就多起來。我深知弘揚主旋律是新聞工作的方向,揭露陰暗麵鞭撻假惡醜隻是一種補充,但我架不住一些受害人的訴說,自覺不自覺地向醜惡現象開戰,先後寫成了《壽縣雙橋農技站出售過期農藥,農民叫苦不迭》、《青蓮鄉石塘村農村用電收費高》、《鄉鎮購買小汽車利少弊多》等幾十篇批評稿,播放、刊載後引起軒然大波,有的被領導批示,有的被“兩辦”轉載,其結果是,該處分的基本不漏,該糾正的都得到了糾正。雖然,我受過他人的譏諷,看過別人的白眼,挨過長輩的斥罵,但心底坦然,我沒有企圖沒有雜念不為泄憤更不挾私報複,隻是盡了一個能拿得動筆有良知的人,應盡的義務。無私才能無畏,心靜才能步輕,20多歲的我,憑著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懵懂,毫無懼色地徜徉在新聞小道上。

進入21世紀,隨著工作崗位的調整,被埋在文山會海中的我,自然沒有太多的時間寫新聞稿,幾近停筆。有趣的是,2003年我寫的《村務公開欄應及時更換內容》被省、市黨辦刊物采用,讓縣、鄉著實忙活了一陣子,這是我最後的一篇批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