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人生》是自《紐約時報》推出全美暢銷圖書排行榜以來,榮登榜首時間最長的作品之一。這部作品駐留暢銷圖書第一名的時間長達58周,而排在前五名的時間也長達三年之久!一部探討心靈誌趣、精神修養和人生問題的嚴肅作品,能夠在美國各地如此暢銷,能夠在如此廣泛的讀者中掀起一股關注心靈的熱潮,這不能不說是出版界的一個奇跡。
本書作者約書亞·羅斯·李普曼,是一位在北美大陸家喻戶曉的牧師,也是許多人的心靈導師,他曾在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的國際頻道主持心理節目,每次廣播都有數以百萬計的聽眾。
在本書中,他試圖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與數千年傳承下來的宗教精神和傳統智慧巧妙地結合起來,力圖幫助現代人擺脫心靈世界中的種種困惑,克服人性的弱點,實現完美的人生。
當代社會充滿了蓬勃的活力,但同時也讓人感到壓力重重。由攀比心理所造成的社會氛圍要求人們發揮自身最大的潛能去奮鬥,以求比別人更勝一籌,當然,最好能夠在競爭中摘得桂冠。盡管如此,人生美滿和持久幸福的答案,與那些涉及人性的基本問題,諸如需要、欲望、動機、恐懼和夢想的答案,仍然無法在競爭的喜悅中獲得。要解答這些深層次的人生問題,在某種程度上要依賴於個人的心理體驗,依賴於個人是否擁有一顆寧靜的心。
李普曼教授認為,對於承受著巨大競爭壓力的現代人來說,擺脫浮躁和不安,重歸心靈的寧靜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這不僅是一個人難能可貴的精神,也關係到個人、家庭、集體乃至整個人類社會的福祉。
他說:“隻要個人沒能消除自身的內心衝突,社會就不可能持久安寧。隻要人們內心的隔閡和仇恨仍在腐蝕著他們的內心世界,一個充滿互助精神的社會就不可能建立起來。社會是由個人組成的,如果個人在生活上沒有物質保障,在精神上陷入虛無,那麼一個能夠引發人們積極向上的安定社會,就隻不過是一個烏托邦式的幻想而已。”
顯然,從經濟上進行社會改革或革新,對於建立一個理想的社會,一種合理的人際關係和一種健康的精神氛圍是很必要的。但李普曼教授著重強調,經濟的發展並不能完全解決個人在人格、心理和精神上的問題,並不能消除人們對生老病死和人世煩惱的恐懼。他認為,更加健康的社會隻有依靠那些在人格、心理和精神上更加健康的人才能建設成功。
當下,人們陷人了種種不安、煩惱、恐懼和焦慮的境地中,並且感覺到沒有力氣走出這種困境。倘若能夠運用李普曼教授在本書中提倡的心理訓練法,人們就能夠解除煩惱和痛苦,重建心靈的寧靜,並且在往後的人生中能始終保持一種健全的心理和精神狀態,成就一種理想的人生。
李普曼教授在書中所表達的大部分思想,是人類社會幾千年來宗教教義和傳統智慧始終在強調的東西,但是他將這些曆史遺產揉進了現代社會中,針對現代社會中存在的精神問題,並結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和最新的心理學理論,重新加以闡述,具有很強的針對性。
尤其值得讚歎的是,他對人性所折射出來的各種現象論述詳盡、剖析深刻,非常貼合現代人思想感情的實際。
因此,盡管本書的立意看上去很高,內容也很嚴謹,但仍舊能夠吸引大眾閱讀,並易於為讀者所接受和理解。該書語言精練,行文優美,很多章節就如一篇篇哲理散文,言簡意賅,讀後讓人回味無窮,發人深省。
——《紐約時報》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