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經費投入中政府資金對企業資金 的影響分析
經濟縱橫
作者:伍曉玲
[摘要]文章運用2002~2011年中國31個省市的麵板數據,考察科技經費投入中政府資金對企業資金的影響效果。結果表明:在科技經費中政府資金對企業資金投入存在杠杆效應,且這種效應隨著工業化程度的提高而不斷減弱,存在明顯的地區差異。
[關鍵詞]科技活動經費;杠杆效應;擠出效應
[作者簡介]伍曉玲,廣東省生產力促進中心,經濟師,碩士,研究方向:產業經濟;廣東、廣州,510070
[中圖分類號]F124[文獻標識碼]A[文獻編號]1007-7723(2014)01-0009-0004一、引言
高水平的科技投入強度是一個國家具有較高創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在國際上,公認的標準是主要用科技投入費用的比重(R&D投入/GDP)來衡量一國的科技投入強度[1]。政府科技投入是我國科技投入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科技投入不僅是為了引導私人投資,促進經濟增長,更主要的目的是彌補市場對科學和社會公益技術投資的失靈,實現公共價值[2]。在此情況下,政府通過加大財政科技投入彌補市場失靈成為各國各地的普遍做法。數據顯示,我國財政科技支出持續攀升,從2003年的975.54億元增加到2012年的4452.63億元,年均增長達到35.64%①。那麼,我國政府不斷加大的科技投入是否彌補了市場失靈,帶動更多的企業科技投入,促進了企業的技術創新呢?
現有文獻在有關政府科技投入對企業科技投入影響的研究中,主要形成三種結果:一是政府科技投入能促進企業科技投入。政府科技投入對企業科技投入主要存在杠杆效應、擠出效應和外溢效應三方麵的效應,其中杠杆效應和溢出效應是主要的[3],政府的資助更有利於激勵企業用自有資金進行研發投入[4]。其中,孫維峰(2012)認為這種激勵效應隨著政府投入強度的提高而遞減[5],而廖信林等(2013)則認為這一杠杆效應隨著工業化階段的提升而不斷增強[6]。二是政府對企業的直接投入具有擠出效應,而政府對科研機構的資助對企業具有促進作用,總體而言,政府投入的杠杆作用要大於擠出效應[7-8]。三是政府的科技投入對企業具有長期的擠出效應。其中,肖丁丁等(2013)認為從全國範圍來看,政府資助企業對其R&D支出存在長期的擠出效應,但擠出效果逐漸減少;在東部地區,政府資助企業對企業R&D支出則產生積極的杠杆效應;在中部地區對企業的研發資助存在擠出效應;在西部地區政府科技投入對企業R&D支出同時存在擠出與杠杆效應[9]。
R&D經費是技術創新原動力的R&D活動賴以進行的重要資源,以往的研究大多數都是運用R&D經費投入的數據對政府與企業R&D投入的關係進行研究,而R&D活動隻是科技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技活動劃分為R&D、科技教育與培訓、科技服務三個組成部分[10],)運用R&D經費的數據來論證政府資金對企業資金的關係並不能全麵反映在科技活動中政府資金對企業資金的影響。與以往研究不同,本文對科技活動經費(包括對R&D的投入、對科技教育與培訓的投入、科學技術服務過程中的技術開發投入、對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的投入以及與科技活動有關的其他投入)籌集中政府資金對企業資金的影響進行論證,試圖能更全麵地反映出政府科技投入對企業科技投入的影響。
二、數據與模型
本文采用2002~2011年中國31個省市的麵板數據作分析,所有數據來源於2003~2012年《中國科技統計年鑒》。由於《中國科技統計年鑒》從2009年開始不再按資金來源報告各省市的科技活動經費籌集額,為保證分析的效果,本文采用2002~2008年科技活動經費籌集額和2009-2011年R&D經費內部支出額的數據作分析。
我國科技活動經費籌集來源主要包括政府資金、企業資金和金融機構貸款三部分,本文主要對政府資金和企業資金投入的關係進行論證。為了能進一步分析地區宏觀經濟對企業資金投入的影響,在模型中增加工業化階段虛擬變量作為控製變量。在工業化發展階段的劃分上,本文在參考陳佳貴等(2006)對工業化發展階段的劃分方法[11]的基礎上將中國各省份劃分為3個梯隊。
本文借鑒廖信林等(2013)的研究設計,設置三個工業化階段虛擬變量如下:
為了避免出現“虛擬變量陷阱”,本文隻將和兩個虛擬變量以乘法方式放入模型(1)中,而作為基礎類別。
表示省份在年度的企業資金額,表示省份在年度的政府資金額;表示自變量對因變量影響的參數,其符號為正時,表示兩變量間具有杠杆效應,為負則表示擠出效應;表示個體不可觀測效應,用來表示不同省份的異質性,為隨機誤差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