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揚帆海上絲路 實現共贏發展(1 / 3)

揚帆海上絲路 實現共贏發展

特稿

作者:劉奇葆

各位來賓、各位朋友,

女士們、先生們:

很高興與各位嘉賓相聚美麗的泉州,共同探討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首先,我謹向各位參會嘉賓表示衷心感謝,向遠道而來的各國朋友表示熱烈歡迎!

福建泉州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重要起點。千百年間,泉州港“吞吐四海雲帆,鼓蕩八麵來風”,海上絲綢之路在這裏流溢著奇光異彩、展現出蓬勃生機。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中,記載了泉州商旅雲集、市聲鼎沸的繁盛景象。泉州也是中華文明走向世界的重要出發站,是沿線各國多元文化交彙交融之地,鐫刻著中華民族和沿線各國人民友好交往的永恒記憶。今天,我們在這裏舉辦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研討會,共商複興海上絲綢之路大計,具有特別意義。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深入發展,各國相互依存、相互聯係更加緊密。順應這樣的時代潮流,2013年秋天,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共建“一帶一路”戰略,以亞洲國家為重點方向,以陸上和海上經濟合作走廊為依托,以人文交流為紐帶,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建設中國同沿線各國經貿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帶一路”是知古鑒今、麵向未來的合作倡議,相融相近、相輔相成,洋溢著創新進取的時代精神,為沿線各國共謀發展、共同繁榮提供了新的重大契機,得到了國際社會特別是沿線各國的積極回應。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一年多來,我們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主要內容,加強互聯互通建設,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積極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設立絲路基金,廣泛開展經貿合作,紮實推進重點項目建設,以點帶麵,從線到片,全方位推進沿線國家雙邊、多邊和區域次區域合作,沿線各國積極對接、共同參與,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取得了可喜進展。

“一帶一路”建設得到中國經濟“信心指數”長期向好的強勁支持。當前,中國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全麵深化改革蹄疾步穩,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傳統產業加快升級,新興產業加快成長,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主旋律。在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列車”不僅不會掉擋失速,反而會跑得更加穩健有力,這既為中國發展帶來新機遇,也為世界發展提供新動力。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2014年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27.8%,是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最大的國家。世界銀行還預測,未來15年,中國經濟仍有巨大增長潛力。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歡迎世界各國搭乘中國經濟發展的快車。建設“一帶一路”,為沿線各國分享中國發展紅利創造了條件。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今天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從曆史中走來的。前不久,我到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絲綢之路”展覽,“碧波中的帆影”板塊濃墨重彩地介紹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商貿交流盛況,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麵對一件件文物展品,我仿佛看到了海上絲綢之路千舸競發、雲帆蔽日的壯闊景象,仿佛聽到了解纜起航、驚濤拍舟的曆史回聲。

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漢朝就派出船隊遠航南海和印度洋,打開了中國與世界各國海上往來的大門,標誌著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端。從此以後,滿載著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等精美物品和與世界文明對話的美好意願,一路向南、向西,活躍了沿線各國經濟,傳播了中華文明,同時也帶回了沿線各國的香料、藥材、玻璃和思想文化等文明成果。中國元代傑出的民間航海家汪大淵兩次從泉州出海,遍訪菲律賓諸島、文萊、加裏曼丹、爪哇及印度洋諸地,歸國後寫下了他的身曆親見,使當時的中國人得以真實了解各國的山川、土俗、風景和物產。阿拉伯民間故事集《一千零一夜》,記載了辛巴達七次遠航海上絲綢之路的故事,他最後一次航海到達中國,並在中國成家立業,生活了27年。在當時的中國閩南地區,家家戶戶都有“雞公碗”,公雞、芭蕉和鮮花的圖案,寓意著勤勞致富、家庭興旺。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雞公碗”漂洋過海,成為東南亞國家人民喜愛的日常生活用品,也成為中國與沿線各國人民友好往來的曆史見證。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把中國和沿線各國緊緊聯係在一起,創造了人類交流交往、文明互鑒的不朽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