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學生影像創作傳播渠道試析
影視評論
[摘要] 近年來國內影視教育規模不斷壯大,大學生影視創作進入了一個繁榮時期。很多學生創作者已不再滿足於自娛自樂,他們希望能有交流和播出的平台,從而激發創作熱情、提高創作水平,甚至希望能借此平台獲得業內的認可和支持,由“草根”走向業界。對國內學生影像展、影像賽事,以及各類學生作品播出平台進行係統梳理和分析,以便引導學生創作走出校門,走向市場,爭取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關鍵詞] 校園原創 影像賽事 傳播渠道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和社科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的《文化藍皮書》透露,2010年中國故事影片生產總量526部,電影票房年收入突破100億元人民幣。[1]同時,國內廣播電視事業發展迅速,2011年上半年,全國廣播電視創收1019.68億元,與2010年同期相比,增幅22.15%。[2]此外,視頻網站興起,2011年第二季度網絡視頻廣告收入規模達到10.3億元,同比上升120%[3]。種種跡象表明,我國的影視產業進入了高速發展期,與之相適應,近年來國內影視教育的規模也不斷壯大,我國大學生影視創作正進入了一個繁榮時期。除了專業院校外,國內相當多綜合院校也開設了影視製作類專業,學生數量龐大,他們具備專業的影視製作知識,是校園創作的主力,再加上數以萬計的大學生愛好者,構成了一個強大的校園影視創作隊伍。同時從學生影視創作的傳播渠道來看,各個層麵的大學生電影節、影像藝術節、影像賽事相繼誕生,許多主流媒體如中央電視台、鳳凰衛視、中國教育電視台以及眾多的地方電視台都為其開辟了專門的展映平台。互聯網作為新興媒體更是當仁不讓,新浪、搜狐、優酷、土豆等網站不僅為學生作品提供播放平台,更多次組織影像賽事,成為校園影像文化的主要倡導者。本文旨在對學生影像展、影像賽事,以及各類學生作品播出平台進行係統梳理和研究,引導學生作品從校園走向更開闊的市場。
一、影像賽事
傳媒類專業能否在各類影像賽事中拿出高質量、高水平的參賽作品,是體現學校教學水平以及人才培養狀況的重要途徑,對於專業品牌度和美譽度有非常積極的建設作用,因此我們能看到傳媒類院校對於各項影像賽事的重視程度。同時,對於創作者,參與影像賽事是個人水平的試金石,它能激發創作熱情,贏得業界關注,很多青年學生創作者都是從一次次大賽中磨練成長起來,最終實現夢想,成為專業導演。
從賽事的級別上看,最具影響力的首先是國際賽事。為了給新生力量更多展示的平台,眾多國際電影節均開辟了青年電影或者大學生影片單元,接收學生電影參賽。如始於1981年,每年秋季在美國夏威夷舉行的夏威夷國際電影節,致力於亞洲、太平洋和北美洲之間的文化交流,支持和鼓勵亞太地區青年導演的發展。2008年西安美術學院大三學生趙樂以一部十幾分鍾的DV短片《糖果》入圍第28屆夏威夷國際電影節短片單元。2012年,第32屆夏威夷電影節組委會向上海戲劇學院等藝術院校發出了熱情的征片邀請,繼續將關注的目光投向了中國的青年學子。在歐洲,法國FIPA國際電視節是國際電視業界有重大影響力的影像賽事,被譽為是電視界的“奧斯卡”。為了促進青年導演的影視文化創作交流,2004年起FIPA電視節組委會設立了青年創意單元,至2012年中國傳媒大學連續六年有學生佳作入圍此單元,特別值得一提的是 2011年中國傳媒大學學生高攀執導的《3.1415》入圍了此屆FIPA國際電視節主競賽的“報導和時事”單元。具有同樣影響力的是創辦於1996年的韓國釜山國際電影節,作為亞洲第二大國際影展,為了加強中韓兩國電影教育的交流與合作,釜山電影節開辟了中韓大學生電影展單元。2012年第16屆韓國釜山電影節中韓大學生電影展單元共有28部學生作品入圍,分別來自於北京電影學院、中央戲劇學院、中國傳媒大學、韓國中央大學、韓國電影學院等院校,最終我國西北大學碩士研究生關兵以一部紀錄片《墨脫情》獲得金獎。除了這些傳統賽事外,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電影人在海外得到了更多關注。如始於2007年,由英國電影協會支持的東方國際電影節是英國目前規模最大的推廣中國獨立電影的電影節,2008年重慶大學美視電影學院攝影係三年級學生邢健憑借DV短片《淨土》獲最佳短片獎,2009年中國傳媒大學7部學生作品入選該電影節“新電影人作品單元”。此外,在港澳地區,亦有一些重要賽事。如由香港浸會大學主辦的全球華語大學生影視節,始於2002年,經過十年培育,目前作為全球華語大學生影視專業的重要賽事,每年都能收到來自內地、香港、台灣、新加坡等多個華語地區或國家的參賽作品。2012年第九屆全球華語大學生影視節的七十六部參賽作品來自四十四所大專院校,除北京電影學院、中國傳媒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台灣藝術大學等專業院校外,還有眾多非專業院校學生提交作品。如北京城市學院傳播係學生邱天舟獲“優秀/最佳實驗片獎”提名獎,上海大學影視學院學生施正一憑借短片《訪客》,獲最佳劇情片、最佳創意兩個獎項。而創辦於2009年的澳門國際電影節為澳門地區展示全球優秀電影的重要賽事,該電影節設置了國際大學生短片大賽單元,為世界大學生影像作品提供展示的平台。2011年北京電影學院學生劉敦臨憑借短片《影影》獲第三屆澳門國際電影節國際大學生短片大賽單元最佳劇情片獎,上海戲劇學院08級電視編導班集體作品《農民達芬奇》獲最佳紀錄片獎,中國傳媒大學學生袁智超憑借《海報狂想曲》獲最佳創意獎。另外,戛納國際電影節基石單元、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短片競賽單元、聖塞巴蒂斯安國際電影節之國際電影學校集會競賽單元、德國波茨坦大學生電影節等重要國際賽事均有中國學生參與和入圍的身影。
此外,還有在國內舉辦的麵向國際的影像賽事,如上海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93年,是中國第一個國際A類電影節。2006年開始增設國際學生短片大賽單元,作為一項麵向全球的高水平賽事,每年都能收到來自世界各地電影專業學生的作品,並且為學生提供進入行業、吸引投資和走出國門的機會。如2006年第十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國際學生短片大賽單元,西北大學學生張忠華憑借《火箭鵪鶉》獲得“最佳創意獎”,當場即獲得北京某影視企業300萬項目投資;2009年,北京電影學院學生劉亞菱憑借《爺爺的還珠格格》獲 “科隆電影學院特別獎”,得到赴德國進行精英導演培訓的機會,此屆短片大賽還新增設“Give me 5”五分鍾短片競賽單元,來自台灣的學生林筱芸憑借《互換》獲得“超級短片獎”,並受邀參加2010年倫敦電影節。而北京電影學院國際學生影視作品展則是從2001年起由北京電影學院主辦、國際電影電視院校聯合會(CILECT)讚助支持的國際學生電影節。影展設立國際學生作品競賽和中國學生作品競賽兩個單元,其中中國競賽單元專門展映中國學生作品,並評選中國學生短片獎獎項。經過多年發展,影展在國外、國內影視專業學生中具有了普遍影響。2001年第一屆國際學生影視作品展隻有來自15個國家的59部影片參展,其中國內作品隻有七八部,至第六屆時參賽作品已達600多部,來自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中國學生作品(包括港、澳、台)300多部,送展的中國學校達到61所。這充分說明影展不再局限於北京電影學院這樣的頂級藝術學府,國內越來越多來自其他院校的學生參與此項賽事,如第二屆影展銀獎由北京師範大學學生魏星憑借紀錄片《耶穌保佑你》獲得,第七屆影展中國優秀學生作品獎由雲南藝術學院學生嚴金鑫作品《遠山的牽念》、北京師範大學學生牟晨瑋作品《坑》獲得。另一個在國內舉辦並具有國際影響的賽事是四川國際電視節,四川國際電視節從1991年開始,每逢單年舉辦,與上海電視節同為我國重要的國際電視交流活動。2009年四川電視節首次開展“金熊貓”獎國際大學生影視作品評選活動,至今成功舉辦兩屆,得到了國內外學子的積極響應。2009年評選活動收到了來自32個國家和地區的1351 部大學生作品,2011年收到來自35個國家和地區共1735部作品,其中國內作品占了多數,可以說是展現國內高校學生影像製作實力的高水平賽事。兩屆賽事,來自北京師範大學、北京電影學院、成都理工大學廣播影視學院、重慶大學美視電影學院等高校的青年學子們憑借自己的優秀作品摘取各項桂冠。